第578章千秋万岁名(6)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见若微不语,朱瞻基又暗自说道:“他们会说朕不孝。母后又会怎么看?父皇去世太过仓促,生前没有来得及选吉地修皇陵,如今这献陵修得已然比皇爷爷的长陵简单了不少,若是连地上的明楼宝城再停下,朕心何安?”
这一次,是若微轻靠在朱瞻基的肩头,伏在他的耳边,她窃窃低语道:“当虚名与实利不能两全时,皇上该如何选?”
“虚名?”一语惊醒梦中人,朱瞻基又想起了大学士杨荣对他说过的那番话,他说成祖为帝一生,面临过无数次的危机,也创下了旷世惊天之伟业,而支撑他力排众议、勇往直前的只是一个朴素的信条。他说他这一生不为虚名,只问良心,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民,就足矣了。至于千秋功过任世人评说,在他眼中一钱不值。所以他才会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起兵靖难,从怯懦的侄子手中夺下江山;他才能在灾荒之年倾尽国库所有支持当下并不能见利的航海大业;也正因为此,他才会白发出征五次,带兵荡平大漠;也会耗费巨资养着三千文人编撰旷世奇书《永乐大典》;更是顶着不绝于耳的反对之声迁都北京……如此种种,只是一句“不为浮名只谋实利”,这“利”不是皇家的私利,而是百姓和国家的大利。
“若微,你为何总会有这般置身事外的冷静和从容,这份出人意料的智慧又是从何而来?”揽着怀中的佳人,朱瞻基喃喃低语道,他的下颌轻轻抵着她的发端,往事如烟,历历在目,两人步履蹒跚相伴至今终究是人生之大幸。
宣德六年闰十二月初六,由郑和带领的承载着两万七千五百五十人的大明宝船队从南京龙江关出水启航。船队历经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勃利、苏门答腊、剌撒、溜山等二十余国。每到一国,使臣就把大明朝的礼物赠送给当地国王,并以大明的瓷器、丝绸、茶叶、金银、铁器、农具等物产与当地的特产如象牙、香料、宝石等相交换,重现永乐朝时大明六下西洋传播四方的国威与声望。船队于宣德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至忽鲁谟斯,于宣德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开船回航。在归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副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
宣德八年七月初六,宝船队返回南京。这是大明历史上的第七次下西洋,也是最后一次。
宣德皇帝朱瞻基继承了永乐大帝的雄才大略,使在仁宗朝中断了的航海大业得以承继,看到“千骑来迎”“万象朝贺”的盛况,听到使臣们讲述的域外文明和西方贸易,朱瞻基才真正领悟到作为一个文明大国的君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的重要意义。华夏民族的仁爱与文明已超越了国度和地域,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得到传播与发扬。
见若微不语,朱瞻基又暗自说道:“他们会说朕不孝。母后又会怎么看?父皇去世太过仓促,生前没有来得及选吉地修皇陵,如今这献陵修得已然比皇爷爷的长陵简单了不少,若是连地上的明楼宝城再停下,朕心何安?”
这一次,是若微轻靠在朱瞻基的肩头,伏在他的耳边,她窃窃低语道:“当虚名与实利不能两全时,皇上该如何选?”
“虚名?”一语惊醒梦中人,朱瞻基又想起了大学士杨荣对他说过的那番话,他说成祖为帝一生,面临过无数次的危机,也创下了旷世惊天之伟业,而支撑他力排众议、勇往直前的只是一个朴素的信条。他说他这一生不为虚名,只问良心,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民,就足矣了。至于千秋功过任世人评说,在他眼中一钱不值。所以他才会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起兵靖难,从怯懦的侄子手中夺下江山;他才能在灾荒之年倾尽国库所有支持当下并不能见利的航海大业;也正因为此,他才会白发出征五次,带兵荡平大漠;也会耗费巨资养着三千文人编撰旷世奇书《永乐大典》;更是顶着不绝于耳的反对之声迁都北京……如此种种,只是一句“不为浮名只谋实利”,这“利”不是皇家的私利,而是百姓和国家的大利。
“若微,你为何总会有这般置身事外的冷静和从容,这份出人意料的智慧又是从何而来?”揽着怀中的佳人,朱瞻基喃喃低语道,他的下颌轻轻抵着她的发端,往事如烟,历历在目,两人步履蹒跚相伴至今终究是人生之大幸。
宣德六年闰十二月初六,由郑和带领的承载着两万七千五百五十人的大明宝船队从南京龙江关出水启航。船队历经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勃利、苏门答腊、剌撒、溜山等二十余国。每到一国,使臣就把大明朝的礼物赠送给当地国王,并以大明的瓷器、丝绸、茶叶、金银、铁器、农具等物产与当地的特产如象牙、香料、宝石等相交换,重现永乐朝时大明六下西洋传播四方的国威与声望。船队于宣德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至忽鲁谟斯,于宣德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开船回航。在归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副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
宣德八年七月初六,宝船队返回南京。这是大明历史上的第七次下西洋,也是最后一次。
宣德皇帝朱瞻基继承了永乐大帝的雄才大略,使在仁宗朝中断了的航海大业得以承继,看到“千骑来迎”“万象朝贺”的盛况,听到使臣们讲述的域外文明和西方贸易,朱瞻基才真正领悟到作为一个文明大国的君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的重要意义。华夏民族的仁爱与文明已超越了国度和地域,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得到传播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