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回到过去做家主赵少苦周小梅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9章 办年货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新年,在很多中国人心理差不多是一种精神图腾。

新年大吉,新年快乐。新年新气象。新年大发财。。。。数不清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年的必修的,用"办"来形容,说明把年货当作和工作一样的重要..

为什么??物资稀缺啊,先到先得,后到后得,晚来的啥都没有.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时的传统习俗之一,无论是在哪一个年代,每个人都希望春节能过得热闹又喜庆。时光飞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年货上的花销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关于对过年时的“年货记忆”也纷至沓来。年味是中国人复杂感情的融合与交织,略显琐碎的仪式里传递着脉脉温情。

办年货可以说是超越消费行为的一种精神运动.

办年货是办什么???

是灯笼、是对联、是爆竹,是各式各样的年货。春节将至,全国各家各户纷纷开始置办年货,除了增添节日气氛和家庭成员感情,也表达人们对新一年生活的期盼与美好祝福。

“凭票购货”时代10斤猪头1个,约6元;猪碎肉2斤,约1.2元;青菜数斤,约10元;糖2斤,1元;瓜子2斤,约1元;4套新衣服,4元;鞭炮2挂,约1元;散酒2斤,1.2元;烟1条,1.4元;合计:26.8元。

20世纪60年代时,那时候买啥都得凭票,过年也不例外,那时人们最开心的事就是年三十排队买回家一个大猪头,大约有10斤左右,够当时一家六口人吃好几天的。一般人家除了买个猪头,还会买一两斤的小碎肉,即使是碎肉,也得去合作社排半天队才能买到。

那时候置办年货算是一年当中普通家庭最大的一笔开销。到了70年代末期,对肉开始挑剔了,开始买一块多钱一斤的五花肉、精瘦肉。

那个年代,由于市场商品短缺,为了保障供应,控制销售,全国对很多商品都是计划凭票供应,而且定量很低,老百姓手里拿着米票,面票,布票,油票,肉票在供应站门口通宵排"长龙"抢购年货的场面,曾是春节前一道景观.

供销社门口,贴着大大的公告:春节定量供应主副食品二十种.

看着上面的清单: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