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李世民的抉择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的战略纵深。正好父皇李渊也有这意思,于是有了洛阳战役的发生。
父子二人认为大唐积淀了一年,有诸多精兵良将,未必不能在短时间内夺下洛阳,而为了达到速战速决的战略目的,不惜以结盟为由,对王世充进行欺骗。可是洛阳战役却搞成了这一场消耗战,拿不下洛阳不说,还把李孝恭和李道宗的十万大军折了进去,自己若是损兵折将、毫无建树的退回去,不仅无法向朝中文武交待,甚至还会影响到自己在父皇心目中的地位。毕竟洛阳战役是自己一力促成的,所以这锅,他得背。
但如果破了洛阳再退,至少说明自己攻破了洛阳,到时候真要追究下来,那也是李孝恭的责任,要怪就怪他败得太快,否则的话,他攻伐洛阳、图谋中原的战略就不会失败。
基于个人的利益问题,李世民明知隋军枕戈达旦,虎视眈眈的在一旁蹲着,依旧不分昼夜的猛攻洛阳城。
李世民之用心,瞒得了他人,却瞒不了刘文静,他对李世民的自私相当不满:李唐王朝都到这等危险地步了,李世民居然还在以国家安危来赌嫡位,如果唐朝都灭了,赢得了李建成又得到什么?也因此,一直劝谏李世民保全有生之力,退出洛阳。
但李世民是主将,刘文静也无可奈何,只能在心中焦虑。见李世民又以沉默以对,愤愤的离开了中军大帐。
刘文静走后不久,门外有亲兵急声禀报:“殿下,襄阳再传撤军命令。”
李世民一愣,和高士廉面面相觑,从前天到现在,这已经是李渊传来的第十道撤军命令了,李世民叹息了一声,道:“拿进来!”
一名亲兵走进大帐,将一封急信双手呈上,李世民接过一看,脸上又露出一丝苦笑。
“又是催促殿下撤军?”高士廉注视问道。
李世民点了点头,把信件递给了他,“父皇亲笔手谕,说罗士信和秦琼兵进南阳,命我立刻回援。”
高士廉看了一眼,劝道:“殿下,这已是第十道御笔手谕了,若殿下再不理睬的话,必然引发圣上猜忌,那就得不偿失了。”
“可我已派出两万军队退回南阳了,孝恭有了十万大军,先生认为这兵力还少吗?”李世民皱眉道。
高士廉叹了口气,“请恕我直言,圣上如今已经被罗士信吓到了,圣上肯定不会因为这十万大军感到安全。而且这涉及到殿下的态度问题,若是殿下不回去,哪怕派五万十万都一样是不遵圣命。”
李世民皱眉不已,父皇命他立即退兵回去,一是父皇对李孝恭的十万大军没信心,二是担心自己把这些军队砸在洛阳。
“如果按照父皇的意思立即撤军,那证明我们的洛阳战役以失败告终。”
李世民眼里流露出难以掩饰的不甘和担忧,这次大战是他极力促成的,甚至当着父皇的面吼了大哥一顿,把父皇气晕了过去。
关中大战时,因为率领全唐精锐的自己杀不进关中,导致关中失守,这一次如果再无功而返,一定会影响他的军权。
高士廉理解李世民的无奈,不过权衡利弊,他还是觉得刘文静说得对,襄阳和军队为重,别的都不重要,而且还涉及到李世民的态度,对李世民的未来重要至极。
“殿下,打不下洛阳,顶多是面上过不去,但如果殿下不及时撤军而导致全军覆没,亦或是令南阳失守,那就不是圣于猜忌那么简单了。两者孰重孰轻殿下应该很明白,我们不仅要防止被太子利用这件事做文章,更要为大唐的利益考虑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的战略纵深。正好父皇李渊也有这意思,于是有了洛阳战役的发生。
父子二人认为大唐积淀了一年,有诸多精兵良将,未必不能在短时间内夺下洛阳,而为了达到速战速决的战略目的,不惜以结盟为由,对王世充进行欺骗。可是洛阳战役却搞成了这一场消耗战,拿不下洛阳不说,还把李孝恭和李道宗的十万大军折了进去,自己若是损兵折将、毫无建树的退回去,不仅无法向朝中文武交待,甚至还会影响到自己在父皇心目中的地位。毕竟洛阳战役是自己一力促成的,所以这锅,他得背。
但如果破了洛阳再退,至少说明自己攻破了洛阳,到时候真要追究下来,那也是李孝恭的责任,要怪就怪他败得太快,否则的话,他攻伐洛阳、图谋中原的战略就不会失败。
基于个人的利益问题,李世民明知隋军枕戈达旦,虎视眈眈的在一旁蹲着,依旧不分昼夜的猛攻洛阳城。
李世民之用心,瞒得了他人,却瞒不了刘文静,他对李世民的自私相当不满:李唐王朝都到这等危险地步了,李世民居然还在以国家安危来赌嫡位,如果唐朝都灭了,赢得了李建成又得到什么?也因此,一直劝谏李世民保全有生之力,退出洛阳。
但李世民是主将,刘文静也无可奈何,只能在心中焦虑。见李世民又以沉默以对,愤愤的离开了中军大帐。
刘文静走后不久,门外有亲兵急声禀报:“殿下,襄阳再传撤军命令。”
李世民一愣,和高士廉面面相觑,从前天到现在,这已经是李渊传来的第十道撤军命令了,李世民叹息了一声,道:“拿进来!”
一名亲兵走进大帐,将一封急信双手呈上,李世民接过一看,脸上又露出一丝苦笑。
“又是催促殿下撤军?”高士廉注视问道。
李世民点了点头,把信件递给了他,“父皇亲笔手谕,说罗士信和秦琼兵进南阳,命我立刻回援。”
高士廉看了一眼,劝道:“殿下,这已是第十道御笔手谕了,若殿下再不理睬的话,必然引发圣上猜忌,那就得不偿失了。”
“可我已派出两万军队退回南阳了,孝恭有了十万大军,先生认为这兵力还少吗?”李世民皱眉道。
高士廉叹了口气,“请恕我直言,圣上如今已经被罗士信吓到了,圣上肯定不会因为这十万大军感到安全。而且这涉及到殿下的态度问题,若是殿下不回去,哪怕派五万十万都一样是不遵圣命。”
李世民皱眉不已,父皇命他立即退兵回去,一是父皇对李孝恭的十万大军没信心,二是担心自己把这些军队砸在洛阳。
“如果按照父皇的意思立即撤军,那证明我们的洛阳战役以失败告终。”
李世民眼里流露出难以掩饰的不甘和担忧,这次大战是他极力促成的,甚至当着父皇的面吼了大哥一顿,把父皇气晕了过去。
关中大战时,因为率领全唐精锐的自己杀不进关中,导致关中失守,这一次如果再无功而返,一定会影响他的军权。
高士廉理解李世民的无奈,不过权衡利弊,他还是觉得刘文静说得对,襄阳和军队为重,别的都不重要,而且还涉及到李世民的态度,对李世民的未来重要至极。
“殿下,打不下洛阳,顶多是面上过不去,但如果殿下不及时撤军而导致全军覆没,亦或是令南阳失守,那就不是圣于猜忌那么简单了。两者孰重孰轻殿下应该很明白,我们不仅要防止被太子利用这件事做文章,更要为大唐的利益考虑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