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从今天开始亲政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26章:垠儿最喜欢爹爹了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捐尸体供解剖的,有功于世人,今生恶业全消,来世转生,必有好报!无罪之民,身死而愿捐的,有大功德,来世转生,必得好报,托生富贵无忧之家;今生的亲属也该得享福荫,赋税可以减一减、甚至免除嘛!]

  周成听说,心头一颤,倒吸一口冷气!

  孝之一字,虽然儒道叫了千年,但是,底层百姓生活困苦,乃至于弃老溺婴。

  某些地方,甚至养成了一种风俗:活人墓。老人一到年龄,为了不连累家人,就到弄好的墓地去等死。

  这种人伦悲剧,在岁月的洗礼之下,成为了习惯。

  当地人见惯不怪,以为理所当然!

  年轻人送老人去,不被认为是不孝。

  老人自己也要去,也不认为是陷子于不孝。

  弃老溺婴这种现象,在夏邦来说,是特殊时期才会发生的,人们是被逼无奈。

  一旦环境好转,就会消逝。

  而在蛮夷——冥黎路,这种现象,却是极普遍的事情!

  他们处于[领主-农奴]的生产关系中,底层经济极度贫困,犹如身处万古黑暗。

  弃老溺婴,究竟是人性的丧失、还是底层为了生存延续,绽放出来的人性光辉?

  人性在钱银面前,究竟价值几何、又能不能以钱银衡量?

  在钱银考验下、大功德的背书下,会不会有人把家人的尸体捐献出来呢?

  周成心头震颤,似乎对此偏于悲观。

  刘玄又与周成说了第六序列、第七序列的研究方面,为天文、地理。

  预想将司天监、堪舆司归入其中。

  刘玄所看重的只这七方面,其余的由周成等人去想吧。这七个序列之下,又可列出许多的二级项目来。

  这七个方面,即互相独立着,却又互相的关联着,之间是有联系的。

  说了这些,刘玄又与周成说了格物之道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根本!

  察万物运动变化之理!

  就是透过现象,探寻背后的缘由!

  这个“缘由”对不对,不能只凭空想空谈,要经得起实践验证!

  刘玄:[这一层次,可以称之为——采天!]

  第二个层次是应用。

  一个道理研究出来了,这个道理于国于民来说,有什么用?

  要研究他的利用价值!

  刘玄:“这一层次,可以称之为——取天。”

  第三个层次即普世。

  一个道理的利用价值研究出来了,如何将他普世于民,这仍旧需要研究!普世于民,民都用其利,则道合于民。

  刘玄:[这一层次,可以称作是……]

  周成听着皇帝的叙说,只觉条理清楚,纷乱的都捋顺了,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听到皇帝说到这处顿了顿,灵感突发,接话道:“……纳天!”

  刘玄点点头,笑道:“咱们君臣想一处去了。”

  周成振奋非常,难掩激动,“臣以前对这世间的万事万物,还有纷乱不清的感觉,前途往哪里走,稀里糊涂。今听陛下的这一番教诲,只觉纷乱的都平复了,前途该往哪里去,也一清二楚了。陛下的这格物之道,才是圣人的正道啊!‘采天、取天、纳天’这三境实在是妙不可言,人道尽在其中,真可谓是天人合一之圣道!臣有这样的幸运,听闻这样的圣道,夕死可矣!”

  天人合一?

  刘玄听到这样的说法,也是微微一愣。

  回念一想,人探索、掌握、运用自然规律,可不就是天人合一么?

  点点头。

  这个说法挺好的。

  夏邦文化之中,自古追求天人合一之道。

  把这科学之道,定义为天人合一之道,正可为之背书、正名,用于和无知之徒的辩驳之中!

  君臣又说了一会儿的话,刘玄道:“朕就不留你吃午膳了。你去吧。可与别人商议商议,议个章程出来。你那户部侍郎的空缺,意什么人可用,也回去想想,回头告知朕。”

  周成起身躬身拜辞。

  出了天宁宫,浑身轻快无比,步履如飞似的,往内阁走去。

  已经是午膳时间,高洁等人却一个也没走,都仍旧在工作,他们在等周成回来。

  皇帝突然召见周成,不知何事,他们的心里都带着疑惑。

  想等他回来,探询一番。

  见他回来,四个人都朝他看了去,只见他面带喜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