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一个真实的故事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在辞职前必然已经经历过城市市井文化的熏陶,喜欢啰嗦絮叨。名嘴主要的特点有四个。一个是在说话的时候频率很高,一般的知识青年在说话的时候,每分钟可以说三百个单音节语素,四大名嘴则每分钟可以说五百个单音节语素。还有说话的音调很高,比其他人高出十个分贝左右。
词汇量贫乏,往往言不由衷,喜欢说假话。这也是有素养的人和没有素养的人的一个基本区别。
例如,在一年冬天的时候,大队干部说现在没有太多的活计,分期分批抽出知识青年去水利工地锻炼。
在第一批的名单确定是,四大名嘴有的说昨天劳动的时候脚崴了,有的说吃了几天乡村的伙食胃疼,有的絮絮叨叨,讨价还价,有的说等下一批再去。
刘世清比较单纯,也可以说是比较纯洁。不会像四大名嘴那样花言巧语,工于心计,老老实实地报名去了水利工地劳动了半个月。
当刘世清在水利工地里呆到第十六天的时候,水利工程宣告完成。四大名嘴钻了空子,拈了便宜。刘世清这样诚实的知识青年们吃了苦。会哭的孩子多吃奶,会说的知识青年少吃苦。这是包含了永恒真理性质的知识青年名言。
又一次,一个名嘴被派去某一个地方参加劳动,即使这些货本身很简单或者比较轻巧,但是名嘴们在回来以后,若有机会必定会大肆渲染,似乎冲过了这重重的围追堵截,比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要艰苦。
他们的动机是希望以此博得大队干部的好评,也给其他知识青年一个良好的印象,似乎?吃了很大的苦。
如果是刘世清出去干活儿,即使再累或者再麻烦,回来后大队干部问起来,他也只是轻描淡写的随便说两句就是了。
刘世清从小劳动较少,但是自从他下乡后,他就将劳动视为一件充满崇高境界个抒情意味的事情。
比如他以前读过《共产党宣言》,说过将来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将成为第一需要。此时,对他自己产生了一些影响。
因此,他不害怕劳动,一热情的态度或者是诗意的感觉去对待劳动,这样对他来说,劳动就成了一见愉快的事情,就像有人读书可以通宵达旦,有的人一看书就必定打瞌睡一样。
另外,刘世清的头脑里,有一些别人闻所未闻的东西。例如又一次在山上挖地时,他与身边的一个知识青年边干活边说话。
这个知识青年正在研究若干政治问题,因为研究政治问题可以给大队干部留下一个好印象。有一个很早来的大队干部认为这个知识青年有政治头脑,根据就是这个知识青年知道某日的两报一刊社论的内容。
实在是不善于识人。
这个干部还不熟悉农业生产,有一年,他带领知识青年种小麦,在第二年收获的时候,居然连种子都收不回来。这个干部最后被调走了。
这时,刘世清与那知识青年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话,刘世清随便说了一句什么供餐主义社会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立即就让那个知识青年佩服不已。觉得他的李璐水平非同小可。
晚上,他哈特意再去找来了刘世清继续展开讨论。于是,刘世清就指导他去读《国家与革命》和《共产党宣言》。
那个知识青年出生在一个极其一般的家庭里,除了墙上的日历,家里要找出一本书来还真是很艰难。
当然,《毛泽东选集》还是有两本的。这是他父亲单位里发的。
与有的知识青年不同,刘世清不喜欢墙报上的那些战天斗地,火红青春的豪言壮语,说读起来不抒情,硬邦邦的。
大队干部们有一个绝密的笔记本,里面写了一百多个知识青年的名字,还编了序号,不过不是以姓名笔画排序,二十根据出工的天数来排序的。
当两年过去后,刘世清的出工天数已经达到了三百多天了,居然位居前五名呢。后来到了招工季节,刘世清在性村里已经呆习惯了,说现在不想走,等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在辞职前必然已经经历过城市市井文化的熏陶,喜欢啰嗦絮叨。名嘴主要的特点有四个。一个是在说话的时候频率很高,一般的知识青年在说话的时候,每分钟可以说三百个单音节语素,四大名嘴则每分钟可以说五百个单音节语素。还有说话的音调很高,比其他人高出十个分贝左右。
词汇量贫乏,往往言不由衷,喜欢说假话。这也是有素养的人和没有素养的人的一个基本区别。
例如,在一年冬天的时候,大队干部说现在没有太多的活计,分期分批抽出知识青年去水利工地锻炼。
在第一批的名单确定是,四大名嘴有的说昨天劳动的时候脚崴了,有的说吃了几天乡村的伙食胃疼,有的絮絮叨叨,讨价还价,有的说等下一批再去。
刘世清比较单纯,也可以说是比较纯洁。不会像四大名嘴那样花言巧语,工于心计,老老实实地报名去了水利工地劳动了半个月。
当刘世清在水利工地里呆到第十六天的时候,水利工程宣告完成。四大名嘴钻了空子,拈了便宜。刘世清这样诚实的知识青年们吃了苦。会哭的孩子多吃奶,会说的知识青年少吃苦。这是包含了永恒真理性质的知识青年名言。
又一次,一个名嘴被派去某一个地方参加劳动,即使这些货本身很简单或者比较轻巧,但是名嘴们在回来以后,若有机会必定会大肆渲染,似乎冲过了这重重的围追堵截,比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要艰苦。
他们的动机是希望以此博得大队干部的好评,也给其他知识青年一个良好的印象,似乎?吃了很大的苦。
如果是刘世清出去干活儿,即使再累或者再麻烦,回来后大队干部问起来,他也只是轻描淡写的随便说两句就是了。
刘世清从小劳动较少,但是自从他下乡后,他就将劳动视为一件充满崇高境界个抒情意味的事情。
比如他以前读过《共产党宣言》,说过将来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将成为第一需要。此时,对他自己产生了一些影响。
因此,他不害怕劳动,一热情的态度或者是诗意的感觉去对待劳动,这样对他来说,劳动就成了一见愉快的事情,就像有人读书可以通宵达旦,有的人一看书就必定打瞌睡一样。
另外,刘世清的头脑里,有一些别人闻所未闻的东西。例如又一次在山上挖地时,他与身边的一个知识青年边干活边说话。
这个知识青年正在研究若干政治问题,因为研究政治问题可以给大队干部留下一个好印象。有一个很早来的大队干部认为这个知识青年有政治头脑,根据就是这个知识青年知道某日的两报一刊社论的内容。
实在是不善于识人。
这个干部还不熟悉农业生产,有一年,他带领知识青年种小麦,在第二年收获的时候,居然连种子都收不回来。这个干部最后被调走了。
这时,刘世清与那知识青年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话,刘世清随便说了一句什么供餐主义社会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立即就让那个知识青年佩服不已。觉得他的李璐水平非同小可。
晚上,他哈特意再去找来了刘世清继续展开讨论。于是,刘世清就指导他去读《国家与革命》和《共产党宣言》。
那个知识青年出生在一个极其一般的家庭里,除了墙上的日历,家里要找出一本书来还真是很艰难。
当然,《毛泽东选集》还是有两本的。这是他父亲单位里发的。
与有的知识青年不同,刘世清不喜欢墙报上的那些战天斗地,火红青春的豪言壮语,说读起来不抒情,硬邦邦的。
大队干部们有一个绝密的笔记本,里面写了一百多个知识青年的名字,还编了序号,不过不是以姓名笔画排序,二十根据出工的天数来排序的。
当两年过去后,刘世清的出工天数已经达到了三百多天了,居然位居前五名呢。后来到了招工季节,刘世清在性村里已经呆习惯了,说现在不想走,等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