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我非棋子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一九一九年四月下旬,梅兰芳率团访日,当他们一行抵达东京时,受到激烈追捧。组织的欢迎人群以外,媒体摄影记者蜂拥排列,为抢一两个镜头,彼此挤得像是打架,以至梅兰芳一度寸步难行。那时,他年纪很轻,自然倾心时髦之物,头发呈中分样式,缜密而纹丝不乱;脸型较照片上仍显略小,新西服裹在身上,已丝毫没有长辫男子的古朴神色。
甲午战争之后,中日关系迎来黄金十年,大亚洲主义成为一时潮流。不过,随着日本对霸权的追逐速度开始蹿升,当日本政府向袁世凯递上二十一条,请他再“高升一步”,中国民间反日情绪已达到势不可挡的高潮。梅兰芳的访日,在他们看来,是一个绝好的向中国人民表示友善的契机。京剧作为“国粹”,一直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的皇帝们,兴致好的时候还会亲自改编剧本。在识字率十分低下的中国社会,京剧作为政治宣传和传统道德意识渗透的道具,具有很大的覆盖面和穿透力。
五月一日,梅兰芳正式在日本的帝国剧场亮相。很多“慕色”前来看戏的男人在得知这位“秋水为神玉为骨”的“仙女”不是一名女性时,竟大失所望。梅兰芳的姨父徐兰沅曾教给他一副对子:“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据说,日本的皇后和公主特定下第一号包厢,每次看过梅兰芳的演出,她们都会因台上梅兰芳的扮相而自惭形秽。
日本剧场有一个规矩很特别,如果发给后台一个书有大入两个字的小纸袋,袋内装一枚穿孔的五分小硬币,就说明是满员即客满。那次在东京共演出十四场,拿过十二次小纸袋,由此可知成绩斐然,几乎场场满座了。
就在梅兰芳日本公演期间,五四运动爆发。
梅兰芳收到了十封留学生写来的恐吓信,信中写道:“山东的主权问题上,我国越来越陷入困境,你此时为取悦日本人而满不在乎地登台演出,是何居心?如果今天出演的话,作好回国后死路一条的思想准备吧!”
早在五月七日之前数日,中国留日学生就向梅兰芳剧园写信,劝他停演归国,但剧团履行营业演出合同,继续演出。
梅兰芳为了“国耻纪念日”这天停演一天,以表明爱国主义立场。剧场负责人只得勉强同意拆除剧场悬挂的写有“日支亲善”字样的招牌,以保证演出。也有随梅东渡的梅氏笛师马宝铭给出了对事实的不同回忆:留学生的劝停未果,演出仍旧进行,满员。
时至今日,褪去文化交流的客观事实,有人用这样的语言定义梅兰芳的东渡之旅--客观上也在“宣扬祖国文化和改善民族形象方面或多或少地都起了一点作用”。不知当一代名旦被历史套上政治风趣时,谁会有心去寻觅个究竟?
而梅兰芳给自己一个定义,我非棋子。
并非是他不爱国,更不是他崇洋媚外,只是他不愿意因为政治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一九一九年四月下旬,梅兰芳率团访日,当他们一行抵达东京时,受到激烈追捧。组织的欢迎人群以外,媒体摄影记者蜂拥排列,为抢一两个镜头,彼此挤得像是打架,以至梅兰芳一度寸步难行。那时,他年纪很轻,自然倾心时髦之物,头发呈中分样式,缜密而纹丝不乱;脸型较照片上仍显略小,新西服裹在身上,已丝毫没有长辫男子的古朴神色。
甲午战争之后,中日关系迎来黄金十年,大亚洲主义成为一时潮流。不过,随着日本对霸权的追逐速度开始蹿升,当日本政府向袁世凯递上二十一条,请他再“高升一步”,中国民间反日情绪已达到势不可挡的高潮。梅兰芳的访日,在他们看来,是一个绝好的向中国人民表示友善的契机。京剧作为“国粹”,一直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的皇帝们,兴致好的时候还会亲自改编剧本。在识字率十分低下的中国社会,京剧作为政治宣传和传统道德意识渗透的道具,具有很大的覆盖面和穿透力。
五月一日,梅兰芳正式在日本的帝国剧场亮相。很多“慕色”前来看戏的男人在得知这位“秋水为神玉为骨”的“仙女”不是一名女性时,竟大失所望。梅兰芳的姨父徐兰沅曾教给他一副对子:“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据说,日本的皇后和公主特定下第一号包厢,每次看过梅兰芳的演出,她们都会因台上梅兰芳的扮相而自惭形秽。
日本剧场有一个规矩很特别,如果发给后台一个书有大入两个字的小纸袋,袋内装一枚穿孔的五分小硬币,就说明是满员即客满。那次在东京共演出十四场,拿过十二次小纸袋,由此可知成绩斐然,几乎场场满座了。
就在梅兰芳日本公演期间,五四运动爆发。
梅兰芳收到了十封留学生写来的恐吓信,信中写道:“山东的主权问题上,我国越来越陷入困境,你此时为取悦日本人而满不在乎地登台演出,是何居心?如果今天出演的话,作好回国后死路一条的思想准备吧!”
早在五月七日之前数日,中国留日学生就向梅兰芳剧园写信,劝他停演归国,但剧团履行营业演出合同,继续演出。
梅兰芳为了“国耻纪念日”这天停演一天,以表明爱国主义立场。剧场负责人只得勉强同意拆除剧场悬挂的写有“日支亲善”字样的招牌,以保证演出。也有随梅东渡的梅氏笛师马宝铭给出了对事实的不同回忆:留学生的劝停未果,演出仍旧进行,满员。
时至今日,褪去文化交流的客观事实,有人用这样的语言定义梅兰芳的东渡之旅--客观上也在“宣扬祖国文化和改善民族形象方面或多或少地都起了一点作用”。不知当一代名旦被历史套上政治风趣时,谁会有心去寻觅个究竟?
而梅兰芳给自己一个定义,我非棋子。
并非是他不爱国,更不是他崇洋媚外,只是他不愿意因为政治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