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良之世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是七年前了,他即便想要送信给女儿,也应当会找要南渡的人,七年前他又如何知道薛益会南逃。
“当初我听闻先帝病重的消息,使法子去见了他一面,我对他道出我意欲南下的打算,所以他写了这封信,托我交予殿下。”
“谢谢你,益哥哥……我听太后说,你在北边时就极力照拂我爹爹娘娘,还有我那几位哥哥,这份恩情我实在无以为报……”
薛益是为数不多的能得到北帝赏识的汉臣,他在北地的时候一直暗中想法子帮助那些被俘到大都的皇族宗亲们,程太后也是当年受他恩惠的人之一。
“我是大虞的臣子,这不是我该做的么, 否则你以为我留在北边,是为了富贵荣华?”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他在北边,出仕伪朝,世人皆谓他怯懦无耻,他背负天下人骂名,只将一身忠骨藏在心中,在北边保帝京救俘民,其勇敢坚毅并不输于那些在战场上救国御敌的将士。
“可难道你在七年前,就已决定要南下了?”持盈有些惊讶地问,若她记得没错,当时北朝撤了伪朝,正式设立南院,而任命薛益为南院院使,统领所有汉臣,即便是朝中的北契人,也难有这般受北帝看重。
“我并非是当下便要南渡,”他看着她,笑了笑,语气仿佛云淡风轻,“当时我父亲尚在,我自然不能弃他而去,可我又怎会一直留在北地……
“这些年在北边,山水迢迢,音讯隔绝,我时常担忧殿下,也无数次地想,若是当初我及早离京南逃,守在殿下身侧,或许就能让殿下少受些苦楚,所以总有一天,我会赶来的……”
其实持盈心中那个一直想问他又不敢问的问题,就是他为何执意南下,不光要舍弃在北地的官职,更要冒着被抓住后会处以极刑的风险。
她更听闻,他在北边这么多年,依旧孑然一身,不曾有过任何妻妾。
她不曾想过这会与自己有关,也不敢如此去想,她承受不起。
薛益见她泪水又冒出来了,心知此时再继续表明心迹,只会让她更加难受,他如今既已经在她身边了,又何必急于一时。
于是温声道,“殿下,最艰难的时候都已经过去了,往后只会更好的……”
——
如今薛益要为赵英授课,自然能与持盈朝夕相见。
反倒是赵誉,因为政务缠身,难有闲暇到北内去。
一连十余日,他才有时间去福宁殿想程太后请安,顺便向太后禀明他的计划。
“官家要去边境?”程太后听了他的话后吓了一跳,“不是有沿江那几个州府的舆图么,即便是要巡查防务,让枢府的人去便可,何必非得亲自微服前去?”
“如今朝中主战与主和两边争论日益激烈,枢府里面两派更是针锋相对,我若派了枢府的人去查防务,到时候必然又要惹得朝中不宁,且他们各自立场不同,无论派谁前去,传回来的奏报怕都难免夹带私心,不若我亲自去一趟,对外只肖说是罢朝养病,外头也猜不出来。”
程太后却了然道,“好好的却突然要养病,外头又哪里会真的不起疑心,十三啊,我知道你一心想要北伐,所以才非要亲自去走这一趟不可,你不过是怕你爹爹知道罢?”
和赵桢不同,程太后虽不问政事,可若真要说立场,她是主战的。
所以,赵誉才会放心跟她道出实情。
“其实你爹爹何尝又不清楚你的打算。”程太后叹道,“你自登基起,就以上率下奉行节俭,随后力排众议整顿军务,又重设封桩库,集各州上缴的钱粮于内,你既不爱享乐,这些钱物是打算日后用作军资吧。”
赵誉见程太后既如此说了,便道,“娘娘知我,儿子的确有意北伐,不敢瞒娘娘,此次前去边境,我也不只是要查防务,既要出战,防务便不是最紧要的,我是打算在边境十州郡纷纷设马场,建船坞,造军械,兹事体大,必须亲自先去查访一番,再好部署。”
程太后听了也是一惊,她知道赵誉有意北伐,却不知他心中的谋划已经如此完善。
他出身行伍,十多岁就入了禁军,不过二十出头就跟着韩崇久在沅江上迎击敌军,守住了南边的半壁江山,旁人家的子弟还在吟诗作对的年纪,他已经能领着数万将士平息哀牢叛乱。
当初崇宁之乱,旧都的宗亲纷纷投降,赵桢率军南下从此不敢与北朝为敌,人人都说赵家子孙软弱无能,可他们赵家,也有这样的血性儿郎。
“你是个什么样的心性你爹爹是明白的,他肯将这江山交给你,那就是放心的,你是我大虞的官家,要战要和,这天下都是你来做主,你自去吧,你爹爹那边放心,我会劝他的。”
赵桢主和,不愿与北朝起刀兵,虽然若赵誉执意北伐,已经退了位的赵桢也无可奈何,可他不愿为了父子失和,少不得就要程太后从中劝说。
“谢娘娘体恤,不日便要离宫,我去看看两个孩子。”他起身告辞道。
对着程太后,他只说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是七年前了,他即便想要送信给女儿,也应当会找要南渡的人,七年前他又如何知道薛益会南逃。
“当初我听闻先帝病重的消息,使法子去见了他一面,我对他道出我意欲南下的打算,所以他写了这封信,托我交予殿下。”
“谢谢你,益哥哥……我听太后说,你在北边时就极力照拂我爹爹娘娘,还有我那几位哥哥,这份恩情我实在无以为报……”
薛益是为数不多的能得到北帝赏识的汉臣,他在北地的时候一直暗中想法子帮助那些被俘到大都的皇族宗亲们,程太后也是当年受他恩惠的人之一。
“我是大虞的臣子,这不是我该做的么, 否则你以为我留在北边,是为了富贵荣华?”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他在北边,出仕伪朝,世人皆谓他怯懦无耻,他背负天下人骂名,只将一身忠骨藏在心中,在北边保帝京救俘民,其勇敢坚毅并不输于那些在战场上救国御敌的将士。
“可难道你在七年前,就已决定要南下了?”持盈有些惊讶地问,若她记得没错,当时北朝撤了伪朝,正式设立南院,而任命薛益为南院院使,统领所有汉臣,即便是朝中的北契人,也难有这般受北帝看重。
“我并非是当下便要南渡,”他看着她,笑了笑,语气仿佛云淡风轻,“当时我父亲尚在,我自然不能弃他而去,可我又怎会一直留在北地……
“这些年在北边,山水迢迢,音讯隔绝,我时常担忧殿下,也无数次地想,若是当初我及早离京南逃,守在殿下身侧,或许就能让殿下少受些苦楚,所以总有一天,我会赶来的……”
其实持盈心中那个一直想问他又不敢问的问题,就是他为何执意南下,不光要舍弃在北地的官职,更要冒着被抓住后会处以极刑的风险。
她更听闻,他在北边这么多年,依旧孑然一身,不曾有过任何妻妾。
她不曾想过这会与自己有关,也不敢如此去想,她承受不起。
薛益见她泪水又冒出来了,心知此时再继续表明心迹,只会让她更加难受,他如今既已经在她身边了,又何必急于一时。
于是温声道,“殿下,最艰难的时候都已经过去了,往后只会更好的……”
——
如今薛益要为赵英授课,自然能与持盈朝夕相见。
反倒是赵誉,因为政务缠身,难有闲暇到北内去。
一连十余日,他才有时间去福宁殿想程太后请安,顺便向太后禀明他的计划。
“官家要去边境?”程太后听了他的话后吓了一跳,“不是有沿江那几个州府的舆图么,即便是要巡查防务,让枢府的人去便可,何必非得亲自微服前去?”
“如今朝中主战与主和两边争论日益激烈,枢府里面两派更是针锋相对,我若派了枢府的人去查防务,到时候必然又要惹得朝中不宁,且他们各自立场不同,无论派谁前去,传回来的奏报怕都难免夹带私心,不若我亲自去一趟,对外只肖说是罢朝养病,外头也猜不出来。”
程太后却了然道,“好好的却突然要养病,外头又哪里会真的不起疑心,十三啊,我知道你一心想要北伐,所以才非要亲自去走这一趟不可,你不过是怕你爹爹知道罢?”
和赵桢不同,程太后虽不问政事,可若真要说立场,她是主战的。
所以,赵誉才会放心跟她道出实情。
“其实你爹爹何尝又不清楚你的打算。”程太后叹道,“你自登基起,就以上率下奉行节俭,随后力排众议整顿军务,又重设封桩库,集各州上缴的钱粮于内,你既不爱享乐,这些钱物是打算日后用作军资吧。”
赵誉见程太后既如此说了,便道,“娘娘知我,儿子的确有意北伐,不敢瞒娘娘,此次前去边境,我也不只是要查防务,既要出战,防务便不是最紧要的,我是打算在边境十州郡纷纷设马场,建船坞,造军械,兹事体大,必须亲自先去查访一番,再好部署。”
程太后听了也是一惊,她知道赵誉有意北伐,却不知他心中的谋划已经如此完善。
他出身行伍,十多岁就入了禁军,不过二十出头就跟着韩崇久在沅江上迎击敌军,守住了南边的半壁江山,旁人家的子弟还在吟诗作对的年纪,他已经能领着数万将士平息哀牢叛乱。
当初崇宁之乱,旧都的宗亲纷纷投降,赵桢率军南下从此不敢与北朝为敌,人人都说赵家子孙软弱无能,可他们赵家,也有这样的血性儿郎。
“你是个什么样的心性你爹爹是明白的,他肯将这江山交给你,那就是放心的,你是我大虞的官家,要战要和,这天下都是你来做主,你自去吧,你爹爹那边放心,我会劝他的。”
赵桢主和,不愿与北朝起刀兵,虽然若赵誉执意北伐,已经退了位的赵桢也无可奈何,可他不愿为了父子失和,少不得就要程太后从中劝说。
“谢娘娘体恤,不日便要离宫,我去看看两个孩子。”他起身告辞道。
对着程太后,他只说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