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匿迹衔枚盈千载 展图亮剑在一朝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我不说破,你自然还能回头!
我现在也不多劝你,但若萧衍度过此劫,
云长,你且慎作选择!”
萧云长抬首,望向幽深的夜径,苦笑一声,
“呵!真的还能回头吗?
也好!
若是他萧衍真有如此神通度过今日大限,我便从了席叔又如何?”
席阐文闻言,一咧嘴,血浆血块哗啦啦挂下一篇,顿时一阵眩晕,再也坚持不住,彻底软倒下去。
“你知道吗?
你刚才将那个伤者,交还给了凶手。”
觉法就像很随意的在说一件寻常的事实,
从他的口气里,丝毫察觉不出任何情感的波动。
“怎么可能?
大师你这次可是走眼了。
刚才那两位我都认识,
席叔和萧兄弟的感情,旁人看上去,那是亲若父子呢!”
“我不会看走眼。
也许,是平日里的旁人都看走了眼呢?”
“大师,你这话说得就没道理啦!”
听着庆云的嗔怪,觉法淡淡一笑,也不愿再就此事纠缠,只是将话锋一转,
“前方像似还有争斗,庆小友要不要活动活动筋骨,也来试试身手?”
庆云经过刚才一番高空坠落,贴地滑翔,对于速度的感觉有了一层新的认识,此时刚刚调整好状态,正是浑身舒泰的当口,恰愁没有机会拉拉筋骨。
此时听了觉法的建议,连忙应声,
“大师既是如此吩咐,小子敢不从命?”
“嗯,很好!走!”
路随山转,在一片开阔处,有三个人被十余名黑衣人围在当中。
那些黑衣人各个手持利刃,口中衔枚,队形很有层次,
虽然人数占了绝对优势,依然没有得意忘形,谨守方寸,一看平日里便是训练有素。
被围住的三人状态却都不太好,自然正是萧衍,太史叔明和褚童子。
褚童子本就曾是刘宋朝衔枚军的一员,
他的潜踪功夫都是得于此时,后来萧齐易帜,自己被清理出了衔枚军。
衔枚军是秘密部队,搞内部肃清,为了安全起见自然不会留活口。
但是褚童子运气不错,恰好为竟陵王萧子良所救,这才成为对方的死士。
褚童子对衔枚军的行事作风非常了解,因此对于今夜异状,他也早有所察,立即报于萧衍。
萧衍一听,心下大骇!
衔枚军乃是南朝王室手中利刃,此刻忽然出动,定然也是得了萧子良得消息,意在后山。
于是他便不顾安危,带诸人上山示警。
路上先是席阐文,萧云长被杀手冲散,
三人一路战至此处,那褚童子因为浑身手段无处施展,此时已经满身是伤,几乎失了战力;
太史叔明箭壶已空,左臂软垂,右手握着一柄短戟尚在勉励支撑;
萧衍仍是一袭白衣,但身上血迹遍染,也不知那些是敌人的,那些是自己的。
只是他风姿依然不减,擎剑傲立。
庆云和觉法忽然出现,瞬间就吸引来几十道目光。
觉法在庆云肩头一拍,低声说道,
“我看着那个领头的,其他交给你了。”
庆云大惊,正想争辩,
“这么多……?哎呦!”
他只觉一股罡风在背后腾起,显然并非是要对自己造成伤害,
但是他的脚步瞬间无法站定,离地飘起,
那种刚刚熟悉的摆脱引力束缚的自由感在此刻忽然附体,
前方的十数道黑影就像瞬间被吸引过来一般,距离迅速地拉近!
庆云别无选择,借着觉法一掌之力,躬身摆腿,宛若游鱼,
浑身化作剑意向战团直涌过去。
风水涣,三阴,涣其躬,无悔!
》》》》》敲黑板时间《《《《《
有一些读者可能会质疑觉法大师信口吟出的小令不合格律,平仄搭配颇有不妥之处。那我们就抽个小空来讨论一下诗词格律那些事。
唐朝格律诗的理论雏形,是南朝沈约的《文心雕龙》。声调,是汉语独有的魅力。对于诗词的美感来说,有韵律之美,意境之美,辞藻之美。大多数其他语言在韵律美上只能依靠押韵和节奏做一些文章,但是沈约提出的飞沉是针对汉语的独有音韵理论,就是利用汉语的声调形成自然飞沉,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在诵读时别有风味。飞沉运用最基本的形态就是马蹄形和波浪形,平仄相间。这种美感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大约在盛唐,此前的一些诗人,包括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都对此把握不甚严谨。
此后随着曲的发展,词与曲之间逐渐形成搭配。哪些音阶宜用平,哪些音阶宜用仄,可以将词在曲中发音清楚,就形成了中文填词的特有格律。后文我们会讲到一些乐曲知识,大家就会了解当时的中华小曲库有多么匮乏。不过这也不丢人,当时世界其他文明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尤其在音乐体系上,我们还是领先了很长时间的。在古代,词曲搭配非常讲究,词人以词句改变声调迎合曲调为耻辱,比如,以声律闻名的周邦彦在填一曲《满江红》时,有“最苦是、蝴蝶满园飞,无心扑。”之句,此句词,境无可挑剔,唯独一个扑字要变作入声才能唱曲,周邦彦本人深以为遗憾。
飞沉是中文文学理论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他的盛行大大提高了诗词的平均质量,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诗词美感的标准化,同质化。其实随着文学理论的延伸,对佳句的不断剖析,典故的日益丰富,明清时期的诗词在数量,平均质量上远胜唐诗,随便一个秀才,摇摇晃晃七步之内都能靠《声律启蒙》,《龙纹鞭影》,《幼学琼林》拼出一首意境上佳的诗词。许多现下看来脍炙人口的唐代诗词,若是在明清出现,语无格外惊人处,恐怕是出不了头的。工整骈丽,用典自如的海量诗篇,在明清时代爆发了一种对诗句的审美疲劳。当然,另一方面来说,唐代诗人已奠定的地位,许多词法的首创性,也是明清文人无法再去撼动的。
现代音乐因为曲库爆炸性的增长,彻底打破了格律桎梏。而且,当代音乐基本理论诞生于无声调语言的国家,声调与音阶的搭配便已经成了废弃学术,无人问津。唱法的改良,也可以掩盖一切,比如莫文蔚的《阴天》使用了大段轻唱,将汉语变成了无声调语言;周杰伦的《龙拳》将字尾改变声调强行入韵;就连被誉为最有古风的《青花词》,曲的开篇就使用了马蹄形的飞沉调,但填词依然是靠声调的改变与之契合的(素胚唱平,勾勒唱仄等等)。这样的变化是一种进步,词曲分开,歌曲就要在曲中表现音律美,不需要再考虑诵读。只要整个歌曲依然美感十足,那就足够,毕竟美才是艺术审美的唯一标准。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失败的例子,构成了令人忍俊的“经常被听错的歌词小曲库”。
全面的接受西方美学,短期内确实是进步,但是不用自己的文化进行融合消化,将会埋葬一个民族。这话说得并不重。我们知道,日本比我们更早地拥抱西方,甚至拥抱得比我们还彻底。但是,在日本当街穿和服并不怪异,女主人穿着和服出来迎客依然司空见惯,苦行得僧侣依然迈着与时代不同的步伐当街大声吟哦。莫说日本,周边诸如韩国,印度,东南亚,蒙古,中亚诸国,民族服饰基本上都保存完好,在途随时可见。可是在中国呢?穿汉服出门周遭对你的目光就像看着傻子,当街吟诵汉风诗可能会被当作疯子。自己民族的习惯,审美,自己语言特有的美,似乎已经全然沦为了糟粕垃圾,为什么?
世俗的沦陷,才是最可怕的征服。什么时候大众的审美,能够坦然而公平地回视我们的过往,才是真正可以分辨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时机,才是属于华夏文化自己的文艺复兴契机。
第(3/3)页
我不说破,你自然还能回头!
我现在也不多劝你,但若萧衍度过此劫,
云长,你且慎作选择!”
萧云长抬首,望向幽深的夜径,苦笑一声,
“呵!真的还能回头吗?
也好!
若是他萧衍真有如此神通度过今日大限,我便从了席叔又如何?”
席阐文闻言,一咧嘴,血浆血块哗啦啦挂下一篇,顿时一阵眩晕,再也坚持不住,彻底软倒下去。
“你知道吗?
你刚才将那个伤者,交还给了凶手。”
觉法就像很随意的在说一件寻常的事实,
从他的口气里,丝毫察觉不出任何情感的波动。
“怎么可能?
大师你这次可是走眼了。
刚才那两位我都认识,
席叔和萧兄弟的感情,旁人看上去,那是亲若父子呢!”
“我不会看走眼。
也许,是平日里的旁人都看走了眼呢?”
“大师,你这话说得就没道理啦!”
听着庆云的嗔怪,觉法淡淡一笑,也不愿再就此事纠缠,只是将话锋一转,
“前方像似还有争斗,庆小友要不要活动活动筋骨,也来试试身手?”
庆云经过刚才一番高空坠落,贴地滑翔,对于速度的感觉有了一层新的认识,此时刚刚调整好状态,正是浑身舒泰的当口,恰愁没有机会拉拉筋骨。
此时听了觉法的建议,连忙应声,
“大师既是如此吩咐,小子敢不从命?”
“嗯,很好!走!”
路随山转,在一片开阔处,有三个人被十余名黑衣人围在当中。
那些黑衣人各个手持利刃,口中衔枚,队形很有层次,
虽然人数占了绝对优势,依然没有得意忘形,谨守方寸,一看平日里便是训练有素。
被围住的三人状态却都不太好,自然正是萧衍,太史叔明和褚童子。
褚童子本就曾是刘宋朝衔枚军的一员,
他的潜踪功夫都是得于此时,后来萧齐易帜,自己被清理出了衔枚军。
衔枚军是秘密部队,搞内部肃清,为了安全起见自然不会留活口。
但是褚童子运气不错,恰好为竟陵王萧子良所救,这才成为对方的死士。
褚童子对衔枚军的行事作风非常了解,因此对于今夜异状,他也早有所察,立即报于萧衍。
萧衍一听,心下大骇!
衔枚军乃是南朝王室手中利刃,此刻忽然出动,定然也是得了萧子良得消息,意在后山。
于是他便不顾安危,带诸人上山示警。
路上先是席阐文,萧云长被杀手冲散,
三人一路战至此处,那褚童子因为浑身手段无处施展,此时已经满身是伤,几乎失了战力;
太史叔明箭壶已空,左臂软垂,右手握着一柄短戟尚在勉励支撑;
萧衍仍是一袭白衣,但身上血迹遍染,也不知那些是敌人的,那些是自己的。
只是他风姿依然不减,擎剑傲立。
庆云和觉法忽然出现,瞬间就吸引来几十道目光。
觉法在庆云肩头一拍,低声说道,
“我看着那个领头的,其他交给你了。”
庆云大惊,正想争辩,
“这么多……?哎呦!”
他只觉一股罡风在背后腾起,显然并非是要对自己造成伤害,
但是他的脚步瞬间无法站定,离地飘起,
那种刚刚熟悉的摆脱引力束缚的自由感在此刻忽然附体,
前方的十数道黑影就像瞬间被吸引过来一般,距离迅速地拉近!
庆云别无选择,借着觉法一掌之力,躬身摆腿,宛若游鱼,
浑身化作剑意向战团直涌过去。
风水涣,三阴,涣其躬,无悔!
》》》》》敲黑板时间《《《《《
有一些读者可能会质疑觉法大师信口吟出的小令不合格律,平仄搭配颇有不妥之处。那我们就抽个小空来讨论一下诗词格律那些事。
唐朝格律诗的理论雏形,是南朝沈约的《文心雕龙》。声调,是汉语独有的魅力。对于诗词的美感来说,有韵律之美,意境之美,辞藻之美。大多数其他语言在韵律美上只能依靠押韵和节奏做一些文章,但是沈约提出的飞沉是针对汉语的独有音韵理论,就是利用汉语的声调形成自然飞沉,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在诵读时别有风味。飞沉运用最基本的形态就是马蹄形和波浪形,平仄相间。这种美感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大约在盛唐,此前的一些诗人,包括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都对此把握不甚严谨。
此后随着曲的发展,词与曲之间逐渐形成搭配。哪些音阶宜用平,哪些音阶宜用仄,可以将词在曲中发音清楚,就形成了中文填词的特有格律。后文我们会讲到一些乐曲知识,大家就会了解当时的中华小曲库有多么匮乏。不过这也不丢人,当时世界其他文明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尤其在音乐体系上,我们还是领先了很长时间的。在古代,词曲搭配非常讲究,词人以词句改变声调迎合曲调为耻辱,比如,以声律闻名的周邦彦在填一曲《满江红》时,有“最苦是、蝴蝶满园飞,无心扑。”之句,此句词,境无可挑剔,唯独一个扑字要变作入声才能唱曲,周邦彦本人深以为遗憾。
飞沉是中文文学理论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他的盛行大大提高了诗词的平均质量,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诗词美感的标准化,同质化。其实随着文学理论的延伸,对佳句的不断剖析,典故的日益丰富,明清时期的诗词在数量,平均质量上远胜唐诗,随便一个秀才,摇摇晃晃七步之内都能靠《声律启蒙》,《龙纹鞭影》,《幼学琼林》拼出一首意境上佳的诗词。许多现下看来脍炙人口的唐代诗词,若是在明清出现,语无格外惊人处,恐怕是出不了头的。工整骈丽,用典自如的海量诗篇,在明清时代爆发了一种对诗句的审美疲劳。当然,另一方面来说,唐代诗人已奠定的地位,许多词法的首创性,也是明清文人无法再去撼动的。
现代音乐因为曲库爆炸性的增长,彻底打破了格律桎梏。而且,当代音乐基本理论诞生于无声调语言的国家,声调与音阶的搭配便已经成了废弃学术,无人问津。唱法的改良,也可以掩盖一切,比如莫文蔚的《阴天》使用了大段轻唱,将汉语变成了无声调语言;周杰伦的《龙拳》将字尾改变声调强行入韵;就连被誉为最有古风的《青花词》,曲的开篇就使用了马蹄形的飞沉调,但填词依然是靠声调的改变与之契合的(素胚唱平,勾勒唱仄等等)。这样的变化是一种进步,词曲分开,歌曲就要在曲中表现音律美,不需要再考虑诵读。只要整个歌曲依然美感十足,那就足够,毕竟美才是艺术审美的唯一标准。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失败的例子,构成了令人忍俊的“经常被听错的歌词小曲库”。
全面的接受西方美学,短期内确实是进步,但是不用自己的文化进行融合消化,将会埋葬一个民族。这话说得并不重。我们知道,日本比我们更早地拥抱西方,甚至拥抱得比我们还彻底。但是,在日本当街穿和服并不怪异,女主人穿着和服出来迎客依然司空见惯,苦行得僧侣依然迈着与时代不同的步伐当街大声吟哦。莫说日本,周边诸如韩国,印度,东南亚,蒙古,中亚诸国,民族服饰基本上都保存完好,在途随时可见。可是在中国呢?穿汉服出门周遭对你的目光就像看着傻子,当街吟诵汉风诗可能会被当作疯子。自己民族的习惯,审美,自己语言特有的美,似乎已经全然沦为了糟粕垃圾,为什么?
世俗的沦陷,才是最可怕的征服。什么时候大众的审美,能够坦然而公平地回视我们的过往,才是真正可以分辨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时机,才是属于华夏文化自己的文艺复兴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