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龙息紫气照真命 剑胆琴心问前途(下)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了,佛教没有在天竺落地生根,却一支北传,一支南传(对于天竺是东传),普惠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次大陆。这支最早的传教者团体,就是释迦时期(十六雄国时期)开始民族大迁徙的剑浮沙人。该部极东的柬埔寨王曾经与扶南女王联姻建立新东南亚秩序。这就是本作姚柳之合的隐喻。
这一节的后半段,我们讲一下中国古代关于天竺地理水文的认知。其实对于南亚,东南亚的水文地理,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很深刻的了解。南北朝地理书《水经注•河水》,这一章节本来是用来剖析黄河源头的,但是其中有一多半的文字是在讨论五河源头昆仑双湖,这又是为什么呢?
上古《洛书》云:河自昆仑,出于重野。谓此矣。迳积石而为中国河。
黄河出昆仑,《水经注》中认为昆仑共分三层,其实讲得是藏地地理,对应现在的昆仑,唐古拉,喜马拉雅三大山脉。其中第三层(喜马拉雅)是黄帝之宫,《注》引晋释道安《西域记》及《穆天子传》中的观点:黄帝墟就是阿耨达太山,其上有大渊水,黄帝宫,即阿耨达宫也。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大水,名新头河。
昆仑最高的山系里有神山阿耨达山,是黄帝部落的故乡,那里有大湖,是六水的源头。其中向西的一条叫新头河(既印度河)。阿耨达是清凉的意思,阿耨达太山就等同于汉传清凉山的概念(中原清凉山多为佛家道场,典出释氏),其上的大渊就是五河源——玛旁雍错。昆仑南北的原著民皆出黄帝,所以印度上古才会流传黄帝与蚩尤大战的故事。
阿耨达是梵语,释道安的这个说法会不会是从天竺口传秘史所得呢?不!昆仑之丘有清凉山出自《淮南子•墬形训》: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
关于山上有湖的描述出自《史记•禹本纪》:河山昆仑,其高三千五百馀里,日月所于辟隐为光明也。其上有玉泉、华池。
而玛旁雍措本就是一对孪生湖,淡水湖圣湖玛旁雍措与咸水湖鬼湖拉昂错毗邻,也是难得的地理奇观。
释道安是中国僧侣,他对汉传佛教有再造之德。因为当时天竺流入的典籍没有时间线,没有系统,是释道安编辑《经录》让汉语佛教经典逐渐开始自成体系的。其实当时天竺本土的佛学文本处于什么状态,大家到此时应该已经有所认知才是。
《水经注》的对于六(五)水源的说法还有一个纯汉学的出典,就是三国吴人康泰的《吴时外国志•扶南传》:恒水之源,乃极西北,出昆仑山中,有五大源,诸水分流,皆由此五大源。枝扈黎大江出山西北流,东南注大海。枝扈黎即恒水也。
可以看到,恒河这个提法,汉代就已经出现了。
那么昆仑五水源的提法全貌究竟如何?为什么《水经注》要将它记在黄河源的章节中呢?我们可以看一下后世学者的总结:《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宝山在大雪山(喜马拉雅)北,上有阿耨达池,东从牛口流出殑伽河(恒河,《大唐西域记》称恒河为殑伽河),入东南海,南从象口流出信度河(新头河,印度河),入西南海,西从马口出缚刍河,入西北海,北从狮子口出从多河,入东北海,潜流地下出积石,为中国河源。按河源出撤敦脑儿(此处应为蒙语译,淖尔,湖也)阿耨达池,即星宿海也,浮屠氏言此非诞矣。”
玛旁雍错曾经被认为是黄河的本源,有地下潜流相通,潜流出处是大沼泽星宿海。因为有了黄河源这一层象征意义,玛旁雍错才能被称为五河源。其实玛湖通往恒河和印度河的支流现在也已经断流了,但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的古籍经文,都将主要河流在精神层面溯源于玛湖,这一点是现代文明三山起源论中关于昆仑源最佳的诠释。
天竺信仰所谓世界的中心冈底斯山本就是昆仑的一部分。一山之隔的两个文明,其共有起源都是上古昆仑文明。然而,古印度文明遭到雅利安入侵,两者融合后形成了新的文明框架,经千年口述已难分彼此,这才是东亚及南亚次大陆历史的真相。
第(3/3)页
了,佛教没有在天竺落地生根,却一支北传,一支南传(对于天竺是东传),普惠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次大陆。这支最早的传教者团体,就是释迦时期(十六雄国时期)开始民族大迁徙的剑浮沙人。该部极东的柬埔寨王曾经与扶南女王联姻建立新东南亚秩序。这就是本作姚柳之合的隐喻。
这一节的后半段,我们讲一下中国古代关于天竺地理水文的认知。其实对于南亚,东南亚的水文地理,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很深刻的了解。南北朝地理书《水经注•河水》,这一章节本来是用来剖析黄河源头的,但是其中有一多半的文字是在讨论五河源头昆仑双湖,这又是为什么呢?
上古《洛书》云:河自昆仑,出于重野。谓此矣。迳积石而为中国河。
黄河出昆仑,《水经注》中认为昆仑共分三层,其实讲得是藏地地理,对应现在的昆仑,唐古拉,喜马拉雅三大山脉。其中第三层(喜马拉雅)是黄帝之宫,《注》引晋释道安《西域记》及《穆天子传》中的观点:黄帝墟就是阿耨达太山,其上有大渊水,黄帝宫,即阿耨达宫也。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大水,名新头河。
昆仑最高的山系里有神山阿耨达山,是黄帝部落的故乡,那里有大湖,是六水的源头。其中向西的一条叫新头河(既印度河)。阿耨达是清凉的意思,阿耨达太山就等同于汉传清凉山的概念(中原清凉山多为佛家道场,典出释氏),其上的大渊就是五河源——玛旁雍错。昆仑南北的原著民皆出黄帝,所以印度上古才会流传黄帝与蚩尤大战的故事。
阿耨达是梵语,释道安的这个说法会不会是从天竺口传秘史所得呢?不!昆仑之丘有清凉山出自《淮南子•墬形训》: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
关于山上有湖的描述出自《史记•禹本纪》:河山昆仑,其高三千五百馀里,日月所于辟隐为光明也。其上有玉泉、华池。
而玛旁雍措本就是一对孪生湖,淡水湖圣湖玛旁雍措与咸水湖鬼湖拉昂错毗邻,也是难得的地理奇观。
释道安是中国僧侣,他对汉传佛教有再造之德。因为当时天竺流入的典籍没有时间线,没有系统,是释道安编辑《经录》让汉语佛教经典逐渐开始自成体系的。其实当时天竺本土的佛学文本处于什么状态,大家到此时应该已经有所认知才是。
《水经注》的对于六(五)水源的说法还有一个纯汉学的出典,就是三国吴人康泰的《吴时外国志•扶南传》:恒水之源,乃极西北,出昆仑山中,有五大源,诸水分流,皆由此五大源。枝扈黎大江出山西北流,东南注大海。枝扈黎即恒水也。
可以看到,恒河这个提法,汉代就已经出现了。
那么昆仑五水源的提法全貌究竟如何?为什么《水经注》要将它记在黄河源的章节中呢?我们可以看一下后世学者的总结:《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宝山在大雪山(喜马拉雅)北,上有阿耨达池,东从牛口流出殑伽河(恒河,《大唐西域记》称恒河为殑伽河),入东南海,南从象口流出信度河(新头河,印度河),入西南海,西从马口出缚刍河,入西北海,北从狮子口出从多河,入东北海,潜流地下出积石,为中国河源。按河源出撤敦脑儿(此处应为蒙语译,淖尔,湖也)阿耨达池,即星宿海也,浮屠氏言此非诞矣。”
玛旁雍错曾经被认为是黄河的本源,有地下潜流相通,潜流出处是大沼泽星宿海。因为有了黄河源这一层象征意义,玛旁雍错才能被称为五河源。其实玛湖通往恒河和印度河的支流现在也已经断流了,但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的古籍经文,都将主要河流在精神层面溯源于玛湖,这一点是现代文明三山起源论中关于昆仑源最佳的诠释。
天竺信仰所谓世界的中心冈底斯山本就是昆仑的一部分。一山之隔的两个文明,其共有起源都是上古昆仑文明。然而,古印度文明遭到雅利安入侵,两者融合后形成了新的文明框架,经千年口述已难分彼此,这才是东亚及南亚次大陆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