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易容吞炭寻元罪 乘风破浪斩妖娥(下)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高,但很难锻形,很少用于金属兵器打制。除去其他稀有金属配比,含碳量1.5~2%的高碳钢,就属于兵器铸造的上好钢材。
大马士革刀(钢)闻名天下,这种工艺在18世纪已经彻底失传。现代的所谓“大马士革刀”仿制品采用生熟铁多层锻打生成花纹和高硬度,在1973年由William F. Moran重现此工艺,事实上采用的是中国汉朝出现,经南北朝时期綦毋怀文改良后广泛使用的灌钢法。
灌钢法的原理说得通俗一些就类似钢筋混凝土,利用生铁(铸铁)的硬度和熟铁的可塑性混合,提高综合性能。因为是将两种不同物性的钢料混合打造炼化,所以表面会呈现出斑驳的花纹。
古代大马士革钢的花纹产生原理也类似,中亚这种铸造技术是从古印度引进的,也就是乌兹钢技术。按照主流说法,乌兹钢出现于公元前六世纪,最早见于今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度邦。无论在时间还是地点上都与盘越国(潘地亚)高度重合。西方根据波斯史的记载,将乌兹钢的原始产地溯源于斯。根据前文知识点,我们知道公元前六世纪的南印度人属于泛越人文化圈。乌兹钢技术,既土法坩埚窑炼钢技术,这个技术在中国也是由越人率先掌握的。在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春秋时期,越人铸剑术已经相当发达了。土法坩埚能够达到的熔炼温度可以达到1200摄氏度左右。
当然,大马士革刀成名于十二世纪,那时候的冶铁比印度乌兹钢时期和越人铸剑肯定已经有了许多细处的改良。确实有一些实物大马士革刀流传了下来。经过现代微观分析,大马士革钢的微观结构是由白铸铁和奥氏体两部分混合而成的。奥氏体是高碳钢冷却时形成的结晶,有利塑性。说道这里我们就明白了,这种钢是土法炼制的夹生钢。其优良性能的产生原理和灌钢法相同,但是这需要在炼钢时利用土法炉温的不均匀性一次完成生熟铁炼化,对于火候的把握尤为重要,这通常只能靠工匠的经验了。
我们现代通常将工匠精神的内核归因为精益求精,这仅仅是现代工业的工匠精神。而在古代,工匠精神真正的体现就是缺陷管理。
我们经常听说一些古代工艺无法被现代工业复制,为什么?工匠精神根本理念的差异就是原因。现代工业不教你如何做“缺陷产品”,不教你如何控制“夹生饭”。而有些古代工艺偏偏就是缺陷产物,比如著名的曜变天目碗。
曾经有一名学者在大马士革刀的渗碳中找到了类似炭纳米管的结构,于是就开始了一波神吹。其实,炭纳米管,是气态烃在1200摄氏度左右沉积时产生的微观结构。古代坩埚钢的炉温就是1200摄氏度。相反,现代的高炉温度远远比这个高,自然不会残留这类结晶。这不是古代工艺神奇,懂得有目的的控制,而是客观条件恰好满足。
除了工艺的客观限制以及缺陷控制,原料也是制约古代工艺的重要方面。中国的冶铁业长期不能代替冶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铁矿绝大多数都是贫矿。古代许多著名冶铁产区并不一定是领先在技术上,也有很多原因在矿石的品质上。比如说,被印度人捧上天的古印度铸造奇迹,不锈的阿育王柱,经过现代金相分析,只不过是含磷量较高而已。大马士革钢也含,磷,锰。磷在炼钢中有一个特性,它可以帮助形成更大的奥氏体晶体,有助提高韧性。
中国镔铁出东北,契丹龙兴之地。东北至今仍是中国四大铁矿矿区之一,虽然那里的铁矿比较贫,但是矿石中含有磷,锰,应该属于比较容易煮出夹生饭的矿脉。
所以,灌钢,花纹钢,现代仿制大马士革钢都属于生熟混拌饭。而古代大马士革钢,乌兹钢都是土法坩埚钢的一种,属于天然夹生饭,并不是什么高级工艺。要煮这样的夹生饭,矿石选择,工匠经验缺一不可,因此,这种工艺亡了。镔铁,指的就是这种夹生钢,这种钢在中国并非都是舶来品,在东北地区一直都有产出。
古代的那些名刀,无论你吹得如何天花乱坠,也比不过现代刀剑。硬度指标列出来,一眼就分优劣。只不过在缺乏客观评价标准的古代,一旦有某一地区的刀剑质量获得批量性提升,立刻就会产生鹤立鸡群的效果,所传佳话,难免言过其实。
*重要信息推书——《老婆请安分》
温馨单女主文,女主重生找男主的日常。
第(3/3)页
高,但很难锻形,很少用于金属兵器打制。除去其他稀有金属配比,含碳量1.5~2%的高碳钢,就属于兵器铸造的上好钢材。
大马士革刀(钢)闻名天下,这种工艺在18世纪已经彻底失传。现代的所谓“大马士革刀”仿制品采用生熟铁多层锻打生成花纹和高硬度,在1973年由William F. Moran重现此工艺,事实上采用的是中国汉朝出现,经南北朝时期綦毋怀文改良后广泛使用的灌钢法。
灌钢法的原理说得通俗一些就类似钢筋混凝土,利用生铁(铸铁)的硬度和熟铁的可塑性混合,提高综合性能。因为是将两种不同物性的钢料混合打造炼化,所以表面会呈现出斑驳的花纹。
古代大马士革钢的花纹产生原理也类似,中亚这种铸造技术是从古印度引进的,也就是乌兹钢技术。按照主流说法,乌兹钢出现于公元前六世纪,最早见于今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度邦。无论在时间还是地点上都与盘越国(潘地亚)高度重合。西方根据波斯史的记载,将乌兹钢的原始产地溯源于斯。根据前文知识点,我们知道公元前六世纪的南印度人属于泛越人文化圈。乌兹钢技术,既土法坩埚窑炼钢技术,这个技术在中国也是由越人率先掌握的。在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春秋时期,越人铸剑术已经相当发达了。土法坩埚能够达到的熔炼温度可以达到1200摄氏度左右。
当然,大马士革刀成名于十二世纪,那时候的冶铁比印度乌兹钢时期和越人铸剑肯定已经有了许多细处的改良。确实有一些实物大马士革刀流传了下来。经过现代微观分析,大马士革钢的微观结构是由白铸铁和奥氏体两部分混合而成的。奥氏体是高碳钢冷却时形成的结晶,有利塑性。说道这里我们就明白了,这种钢是土法炼制的夹生钢。其优良性能的产生原理和灌钢法相同,但是这需要在炼钢时利用土法炉温的不均匀性一次完成生熟铁炼化,对于火候的把握尤为重要,这通常只能靠工匠的经验了。
我们现代通常将工匠精神的内核归因为精益求精,这仅仅是现代工业的工匠精神。而在古代,工匠精神真正的体现就是缺陷管理。
我们经常听说一些古代工艺无法被现代工业复制,为什么?工匠精神根本理念的差异就是原因。现代工业不教你如何做“缺陷产品”,不教你如何控制“夹生饭”。而有些古代工艺偏偏就是缺陷产物,比如著名的曜变天目碗。
曾经有一名学者在大马士革刀的渗碳中找到了类似炭纳米管的结构,于是就开始了一波神吹。其实,炭纳米管,是气态烃在1200摄氏度左右沉积时产生的微观结构。古代坩埚钢的炉温就是1200摄氏度。相反,现代的高炉温度远远比这个高,自然不会残留这类结晶。这不是古代工艺神奇,懂得有目的的控制,而是客观条件恰好满足。
除了工艺的客观限制以及缺陷控制,原料也是制约古代工艺的重要方面。中国的冶铁业长期不能代替冶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铁矿绝大多数都是贫矿。古代许多著名冶铁产区并不一定是领先在技术上,也有很多原因在矿石的品质上。比如说,被印度人捧上天的古印度铸造奇迹,不锈的阿育王柱,经过现代金相分析,只不过是含磷量较高而已。大马士革钢也含,磷,锰。磷在炼钢中有一个特性,它可以帮助形成更大的奥氏体晶体,有助提高韧性。
中国镔铁出东北,契丹龙兴之地。东北至今仍是中国四大铁矿矿区之一,虽然那里的铁矿比较贫,但是矿石中含有磷,锰,应该属于比较容易煮出夹生饭的矿脉。
所以,灌钢,花纹钢,现代仿制大马士革钢都属于生熟混拌饭。而古代大马士革钢,乌兹钢都是土法坩埚钢的一种,属于天然夹生饭,并不是什么高级工艺。要煮这样的夹生饭,矿石选择,工匠经验缺一不可,因此,这种工艺亡了。镔铁,指的就是这种夹生钢,这种钢在中国并非都是舶来品,在东北地区一直都有产出。
古代的那些名刀,无论你吹得如何天花乱坠,也比不过现代刀剑。硬度指标列出来,一眼就分优劣。只不过在缺乏客观评价标准的古代,一旦有某一地区的刀剑质量获得批量性提升,立刻就会产生鹤立鸡群的效果,所传佳话,难免言过其实。
*重要信息推书——《老婆请安分》
温馨单女主文,女主重生找男主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