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九章 图到穷时终亮剑 虎落平阳陨凶星(下)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自生年以来,这人我就没放在眼里。而刘备表达的则是孔融对自己的重视,原来孔融眼里还有我刘备,出事了知道找哥哥来擦屁股。
我们回到元融的故事,当时元琛这句话说的是,你穷归你穷(袁术/元融),他富归他富(刘备/元琛),你也不必待见他(袁术鄙视刘备,不闻有刘备)。所以元融本来斗富失败,气得一病不起,在家里躺了三天,听到元继的宽慰立刻“乃蹶起,置酒作乐”(《洛阳伽蓝记》)。如果元继这里是在嘲笑元融孤陋寡闻,元融怎么会这么开心,转而病愈呢?
这一节分说完,篇幅还有很多,我们在讲两则上古小故事。本作当中我们已经分析过望洋兴叹的故事,讲了河伯冯氏望海的历史背景,是冯氏自关西冯夷迁居到渤海冯夷的映射。其实许多上古故事都是有真实原型的,因为上古文学匮乏,没有人会讲小说,人类的语言非常纯粹。大禹导河的遗迹现在基本都能找到,同样,我们可以再分析两则小故事: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的原典在这里: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这一段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因为北山经中出现了许多现在存在的河流源头,比如泌河,漳河,而且与现在山西地形高度吻合(见彩蛋章)。所以北山经群山特别容易标定。(谒戾山,泌河源头。少山,清漳河源头可以首先标定)精卫衔西山木填东海,导致漳水流出东注于(黄)河。这里面的东海,明显不是现在的东海。上古湖海通。这个东海既然是漳水源头,那就必然是现在长治姊妹盆地的东部地区。
长治古代叫潞州。潞,《说文》冀州浸也,可见这个地方古代是水系。结合《山海经》,描述,可以得知长治盆地在大洪水时期曾经被灌为湖,然后在其后漫长的过程中湖水渐竭成为盆地。这个蜕变的过程被古人记录下来。他们不知道原因,只看到湖水的萎缩和衔枝的燕雀,于是就有了精卫填海的传说。
同理,愚公移山虽然也是个神话故事,但那不代表它就是虚构的。首先,太行王屋二山的山阙现在是存在的。两山同属大太行山脉。对晋地地理相对比较熟悉的人都知道,太行有八陉,西南起轵关陉(彩蛋章最左侧蓝线官道),其次太行陉(彩蛋章最右侧蓝线官道),一直到最东北入了河北的军都陉。这八条路是古代大军过太行必经之路。而太行王屋之间有一个山阙,这个山阙是泌河河谷,联通阳城(古濩泽)济源(古轵县)。阳城古代叫做濩泽,也从侧面反映了太行内部盆地的蓄水史,这大概率是大洪水溢水褪去时形成的潴留。通过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对上古的大洪水有所推断,也就能为什么人类,都从山中走出来。
好,言归正传。阳城到济源之间的古步道现在已经被考古发现认定,这条步道的石板路,最起码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上溯魏晋时期。这条路不是官道,不存记载,乃是民间所修。因此在历史上,就确实存在过这样一群人,用匹夫之力,世世代代为推平太行王屋二山之间的山阙做出努力。这条愚公道的时间一定非常久远,从上古的泥土路,到魏晋时期翻修的石板路。七千年来不断翻修,守护这条古道的黎民黔首,就是世世代代,子子孙孙无穷尽焉的愚公。
愚公故事中的北山愚公,应该就生活在山北的濩泽附近。而河曲智叟,指的是蒲坂河曲,也就是现在山西永济人。渭河,流域以及运城地区,是山西粮仓,他们位置优渥,自然不能理解吕梁太行之苦。可以说,就是因为阳城有愚公们的存在,所以阳城的发展一直比同为山河之间的吕梁地区要好。而所谓投土与渤海的说法,其实是因为当时黄河得入海口在渤海,土石入黄河,则奔流至海。
有了彩蛋章的地图,重新读上古故事,是不是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呢?古人诚不我欺也。
第(3/3)页
自生年以来,这人我就没放在眼里。而刘备表达的则是孔融对自己的重视,原来孔融眼里还有我刘备,出事了知道找哥哥来擦屁股。
我们回到元融的故事,当时元琛这句话说的是,你穷归你穷(袁术/元融),他富归他富(刘备/元琛),你也不必待见他(袁术鄙视刘备,不闻有刘备)。所以元融本来斗富失败,气得一病不起,在家里躺了三天,听到元继的宽慰立刻“乃蹶起,置酒作乐”(《洛阳伽蓝记》)。如果元继这里是在嘲笑元融孤陋寡闻,元融怎么会这么开心,转而病愈呢?
这一节分说完,篇幅还有很多,我们在讲两则上古小故事。本作当中我们已经分析过望洋兴叹的故事,讲了河伯冯氏望海的历史背景,是冯氏自关西冯夷迁居到渤海冯夷的映射。其实许多上古故事都是有真实原型的,因为上古文学匮乏,没有人会讲小说,人类的语言非常纯粹。大禹导河的遗迹现在基本都能找到,同样,我们可以再分析两则小故事: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的原典在这里: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这一段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因为北山经中出现了许多现在存在的河流源头,比如泌河,漳河,而且与现在山西地形高度吻合(见彩蛋章)。所以北山经群山特别容易标定。(谒戾山,泌河源头。少山,清漳河源头可以首先标定)精卫衔西山木填东海,导致漳水流出东注于(黄)河。这里面的东海,明显不是现在的东海。上古湖海通。这个东海既然是漳水源头,那就必然是现在长治姊妹盆地的东部地区。
长治古代叫潞州。潞,《说文》冀州浸也,可见这个地方古代是水系。结合《山海经》,描述,可以得知长治盆地在大洪水时期曾经被灌为湖,然后在其后漫长的过程中湖水渐竭成为盆地。这个蜕变的过程被古人记录下来。他们不知道原因,只看到湖水的萎缩和衔枝的燕雀,于是就有了精卫填海的传说。
同理,愚公移山虽然也是个神话故事,但那不代表它就是虚构的。首先,太行王屋二山的山阙现在是存在的。两山同属大太行山脉。对晋地地理相对比较熟悉的人都知道,太行有八陉,西南起轵关陉(彩蛋章最左侧蓝线官道),其次太行陉(彩蛋章最右侧蓝线官道),一直到最东北入了河北的军都陉。这八条路是古代大军过太行必经之路。而太行王屋之间有一个山阙,这个山阙是泌河河谷,联通阳城(古濩泽)济源(古轵县)。阳城古代叫做濩泽,也从侧面反映了太行内部盆地的蓄水史,这大概率是大洪水溢水褪去时形成的潴留。通过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对上古的大洪水有所推断,也就能为什么人类,都从山中走出来。
好,言归正传。阳城到济源之间的古步道现在已经被考古发现认定,这条步道的石板路,最起码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上溯魏晋时期。这条路不是官道,不存记载,乃是民间所修。因此在历史上,就确实存在过这样一群人,用匹夫之力,世世代代为推平太行王屋二山之间的山阙做出努力。这条愚公道的时间一定非常久远,从上古的泥土路,到魏晋时期翻修的石板路。七千年来不断翻修,守护这条古道的黎民黔首,就是世世代代,子子孙孙无穷尽焉的愚公。
愚公故事中的北山愚公,应该就生活在山北的濩泽附近。而河曲智叟,指的是蒲坂河曲,也就是现在山西永济人。渭河,流域以及运城地区,是山西粮仓,他们位置优渥,自然不能理解吕梁太行之苦。可以说,就是因为阳城有愚公们的存在,所以阳城的发展一直比同为山河之间的吕梁地区要好。而所谓投土与渤海的说法,其实是因为当时黄河得入海口在渤海,土石入黄河,则奔流至海。
有了彩蛋章的地图,重新读上古故事,是不是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呢?古人诚不我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