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二章 塞翁失马福祸倚 金蝉脱壳天海瞒(下)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人对北条氏康所在的小田原城发动笼城,围城月余,仍没有陷城迹象。后来长尾景虎听说战国第一兵法家“甲斐之虎”武田信玄要袭击自己的后方,不得已而撤军。“相模之狮”北条氏康和他的小田原城便因此成了日本城战皇冠之珠。要知道,在几十人vs几十人就能称为战役的日本战国时代,抵挡十万人笼城是近乎神迹的概念。北条家(后北条氏)一代至三代目也因此成为了城防设计的鼻祖级人物。
这狮虎龙的战斗听得让人是热血沸腾。可是有没有人想过十万人笼城这样的规模放到中国历史上算是一个什么概念?恐怕在千余年前的真·战国时代就已经十分普遍了。比如秦军攻大梁,笼城三月,围城打援,灭魏国四十万大军于平阴。到了三国的时候,著名的合肥攻防战,孙十万第一次笼城四月不克。第二次从214年围合肥围到215年,在撤退过程中张辽奋威逍遥津突袭孙权也是千古名局。至于此后张巡守睢阳,朱元璋守洪都,以及改变世界格局的钓鱼城,十万级的笼城,在中国历史上也就是一条普通的小说素材罢了。天守式寨堡是在中国三千年前就已经淘汰掉的城寨结构,因为它只适合小寨寡民的攻防,不适合动辄数十万人的大战役。
讲完了天守,我们来讲一下锦衲王的杀手破月锥。长锥是中华傩戏中的经典道具,有百辟之功。我们之前讲过一些中华曲文化的渊源,与曲并列的是戏。百戏之祖,便是傩戏。我们现在看到的傩戏,是一种有着上古萨满文化残留的面具舞蹈,俗称跳神。
萨满文化,盛行于东亚,北亚,北美和北欧。在日,韩风俗中,都有深度存留。研究萨满文化传播,恰恰可以get到上古时期某个强大民族的迁徙史。有人说,萨满教和中华文化有关系吗?当然有,而且关联很紧密,只是这些关联被后来的儒教逐渐冲淡了。
所谓傩,通婀娜之娜,是一种祭祀的舞蹈,它是中华礼仪的一部分。周时一年两傩,春,冬成制。《后汉书》曰: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我们先前讲过腊为祖祭,腊时有傩舞驱疫。后来历经唐,宋,明,都有专门的傩仪。傩戏,祭祀的神是上古方相氏,黄帝曾以嫫母为方相氏,傩神是黄帝的亲族。傩戏与萨满戏都是以面具跳神为核心的祭祀手法,其实一直就存在与我们的中原文化。
中原所谓的礼,就是冠、昏、丧、祭、乡、相见这六礼,古时又以祭祀最为重要(我们现在所说的礼,其实只是六礼中相见的这个部分)。在《周礼》当中,傩戏在礼仪中的比重已经很小了。其后历朝历代每减。这种巫术礼法的蜕化引申出的一个成语,我们其实都非常熟悉,叫做礼乐崩坏。这个词的原型本应唤作:礼坏乐崩,出《汉书•武帝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自孔子,汉武两叹,逐渐丢失的中华古礼,就是傩戏之俗。
现代傩戏,在中国依然很有市场,中南,西南和东北都还有相关活动。其实这都是远古东亚民族遗留的风俗。随着东亚民族渡阿拉斯加,西征,逐渐将类似的文化传播开来。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傩戏/萨满舞/跳大神,被作为封建糟粕全盘否定。其实这也是一种矫枉过正。我们不能只看到有人因为方相氏驱疫的这种信仰讳疾忌医就将傩戏整体盖棺定论,一竿子打死。
信仰本身没有错,信方相氏去病消灾与信药师佛,信上帝信先知没有什么高下的区别。
但是可信不可迷!因为迷信不相信医学,才是需要纠正的。
其实傩戏本身属于礼与仪的文化范畴。我们应当在理智的基础上,把这种文化符号看作远古民俗得活化石。正确的吸收和研究,其实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许多由之衍生的文化现象。
第(3/3)页
人对北条氏康所在的小田原城发动笼城,围城月余,仍没有陷城迹象。后来长尾景虎听说战国第一兵法家“甲斐之虎”武田信玄要袭击自己的后方,不得已而撤军。“相模之狮”北条氏康和他的小田原城便因此成了日本城战皇冠之珠。要知道,在几十人vs几十人就能称为战役的日本战国时代,抵挡十万人笼城是近乎神迹的概念。北条家(后北条氏)一代至三代目也因此成为了城防设计的鼻祖级人物。
这狮虎龙的战斗听得让人是热血沸腾。可是有没有人想过十万人笼城这样的规模放到中国历史上算是一个什么概念?恐怕在千余年前的真·战国时代就已经十分普遍了。比如秦军攻大梁,笼城三月,围城打援,灭魏国四十万大军于平阴。到了三国的时候,著名的合肥攻防战,孙十万第一次笼城四月不克。第二次从214年围合肥围到215年,在撤退过程中张辽奋威逍遥津突袭孙权也是千古名局。至于此后张巡守睢阳,朱元璋守洪都,以及改变世界格局的钓鱼城,十万级的笼城,在中国历史上也就是一条普通的小说素材罢了。天守式寨堡是在中国三千年前就已经淘汰掉的城寨结构,因为它只适合小寨寡民的攻防,不适合动辄数十万人的大战役。
讲完了天守,我们来讲一下锦衲王的杀手破月锥。长锥是中华傩戏中的经典道具,有百辟之功。我们之前讲过一些中华曲文化的渊源,与曲并列的是戏。百戏之祖,便是傩戏。我们现在看到的傩戏,是一种有着上古萨满文化残留的面具舞蹈,俗称跳神。
萨满文化,盛行于东亚,北亚,北美和北欧。在日,韩风俗中,都有深度存留。研究萨满文化传播,恰恰可以get到上古时期某个强大民族的迁徙史。有人说,萨满教和中华文化有关系吗?当然有,而且关联很紧密,只是这些关联被后来的儒教逐渐冲淡了。
所谓傩,通婀娜之娜,是一种祭祀的舞蹈,它是中华礼仪的一部分。周时一年两傩,春,冬成制。《后汉书》曰: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我们先前讲过腊为祖祭,腊时有傩舞驱疫。后来历经唐,宋,明,都有专门的傩仪。傩戏,祭祀的神是上古方相氏,黄帝曾以嫫母为方相氏,傩神是黄帝的亲族。傩戏与萨满戏都是以面具跳神为核心的祭祀手法,其实一直就存在与我们的中原文化。
中原所谓的礼,就是冠、昏、丧、祭、乡、相见这六礼,古时又以祭祀最为重要(我们现在所说的礼,其实只是六礼中相见的这个部分)。在《周礼》当中,傩戏在礼仪中的比重已经很小了。其后历朝历代每减。这种巫术礼法的蜕化引申出的一个成语,我们其实都非常熟悉,叫做礼乐崩坏。这个词的原型本应唤作:礼坏乐崩,出《汉书•武帝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自孔子,汉武两叹,逐渐丢失的中华古礼,就是傩戏之俗。
现代傩戏,在中国依然很有市场,中南,西南和东北都还有相关活动。其实这都是远古东亚民族遗留的风俗。随着东亚民族渡阿拉斯加,西征,逐渐将类似的文化传播开来。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傩戏/萨满舞/跳大神,被作为封建糟粕全盘否定。其实这也是一种矫枉过正。我们不能只看到有人因为方相氏驱疫的这种信仰讳疾忌医就将傩戏整体盖棺定论,一竿子打死。
信仰本身没有错,信方相氏去病消灾与信药师佛,信上帝信先知没有什么高下的区别。
但是可信不可迷!因为迷信不相信医学,才是需要纠正的。
其实傩戏本身属于礼与仪的文化范畴。我们应当在理智的基础上,把这种文化符号看作远古民俗得活化石。正确的吸收和研究,其实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许多由之衍生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