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五章 复穴连环托绝壁 妙手拾遗现圣碑(下)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生,计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时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强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
他提到了改正朔的问题,这个改正朔是什么意思?就是改变历法对于正月的定义。《明帝记》:于是有司奏,以为魏得地统,宜以建丑之月为正。三月,定历改年为孟夏四月。
这里出问题了,曹睿将十二月改为正月,我们发现魏国历法记录会出现平移!汉历三月,变成了魏历四月!这个历法平移,是我们绝大多数业余历史爱好者,甚至部分专业历史学者都不曾考虑的。
这次改正朔多出了一个正月,而古人过一正长一岁,所以裴松之认为曹睿虚增了一岁。但是根据曹丕纳甄妃的时间来看,曹睿最多三十四,加一年也才三十五,算不出三十六。
这里又有一个裴松之没有发现的小问题——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岁次丁酉,闰正月。既然过一正长一岁,那么曹睿的岁数还要加上一岁。所以虽然史书记载他“时年三十六”,但其实只有三十四岁(生于206年)。
闰正月的现象对于古人岁数记载产生的偏差,也很少有学者注意。
自新莽至今两千余年,共出现过多少次闰正月呢?按照目前的历法推算只有32次。
但是事实上,将正朔与闰正月放在一起考量。这32次闰正月的结果并不标准。比如说公元388年戊子,按照历法计算应该是闰正月,但是《魏书》却不记双春,为什么?因为388年时为北魏,北魏行(曹)魏正朔,建丑,以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我们现在计算出的正月,在魏历为二月。曹魏,北魏以及其后武周改正朔造成的时间记录误差,很少得到正视。
这样的时间记录误差会造成什么问题呢?
我们以三国史书时间线记载最为混乱的“卤城之战”为例研究一下吧。
卤城之战开始时间:
《后主传》: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
《明帝记》:三月,大司马曹真薨。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司马宣王拒之。
亮寇天水,不就应该是亮复出为祁山吗?为什么当中差了一个月?
卤城之战结束:
《后主传》:夏六月,亮粮尽过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
《明帝记》: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后主传亮粮尽退走的时间和明帝纪又差了一个月,为什么?
这两个问题答案是相同的,季汉从汉正朔建寅,魏建丑,双方历法有一个月的月差。
卤城之战双方都报大胜,一直是历史公案。其实把时间圆整一下,过程特别简单。
四月诸葛亮割麦,双方遭遇。这个过程司马懿大胜:《诸葛亮传裴注汉晋春秋》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晋书》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正反两则记载都说明了一件事,诸葛亮被压回了卤城。寻,继也,在这里是尾随的意思。汉晋春秋是公认的蜀粉史书,连这本书都认同宣王尾随亮至卤城,其实就是在委婉的粉饰蜀军的失败。
这个时候张郃与司马懿之间出现了矛盾,张合希望派一支部队绕到卤成后方,断其归路,从而全歼蜀军,并且大骂司马懿无胆。于是司马懿在五月(底)放张郃出战,张合于六月(初)战死,六月诸葛亮同时完成退兵。卤城诸葛亮的大捷就是木门大捷,这是一场防守埋伏战。
细看《汉晋春秋》: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张郃),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我们可以看到,蜀军这次埋伏的的对象就是张郃,所谓宣王还保营的意思就是司马懿根本没有出战救援。案中道为何处,今不可考。但是案,几者有足也。所谓案中,就是木凳下桥,和木门是一个形状。
因此卤城之战的真相非常简单,就是司马懿先胜,逼诸葛亮与卤城。而后张郃贪功绕后,司马懿见死不救,诸葛歼灭张郃部。
蜀魏时间记载差异,是历法的差异。我们在判断涉及曹魏,北魏,武周相关时间点时都需要格外注意。
第(3/3)页
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生,计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时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强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
他提到了改正朔的问题,这个改正朔是什么意思?就是改变历法对于正月的定义。《明帝记》:于是有司奏,以为魏得地统,宜以建丑之月为正。三月,定历改年为孟夏四月。
这里出问题了,曹睿将十二月改为正月,我们发现魏国历法记录会出现平移!汉历三月,变成了魏历四月!这个历法平移,是我们绝大多数业余历史爱好者,甚至部分专业历史学者都不曾考虑的。
这次改正朔多出了一个正月,而古人过一正长一岁,所以裴松之认为曹睿虚增了一岁。但是根据曹丕纳甄妃的时间来看,曹睿最多三十四,加一年也才三十五,算不出三十六。
这里又有一个裴松之没有发现的小问题——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岁次丁酉,闰正月。既然过一正长一岁,那么曹睿的岁数还要加上一岁。所以虽然史书记载他“时年三十六”,但其实只有三十四岁(生于206年)。
闰正月的现象对于古人岁数记载产生的偏差,也很少有学者注意。
自新莽至今两千余年,共出现过多少次闰正月呢?按照目前的历法推算只有32次。
但是事实上,将正朔与闰正月放在一起考量。这32次闰正月的结果并不标准。比如说公元388年戊子,按照历法计算应该是闰正月,但是《魏书》却不记双春,为什么?因为388年时为北魏,北魏行(曹)魏正朔,建丑,以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我们现在计算出的正月,在魏历为二月。曹魏,北魏以及其后武周改正朔造成的时间记录误差,很少得到正视。
这样的时间记录误差会造成什么问题呢?
我们以三国史书时间线记载最为混乱的“卤城之战”为例研究一下吧。
卤城之战开始时间:
《后主传》: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
《明帝记》:三月,大司马曹真薨。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司马宣王拒之。
亮寇天水,不就应该是亮复出为祁山吗?为什么当中差了一个月?
卤城之战结束:
《后主传》:夏六月,亮粮尽过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
《明帝记》: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后主传亮粮尽退走的时间和明帝纪又差了一个月,为什么?
这两个问题答案是相同的,季汉从汉正朔建寅,魏建丑,双方历法有一个月的月差。
卤城之战双方都报大胜,一直是历史公案。其实把时间圆整一下,过程特别简单。
四月诸葛亮割麦,双方遭遇。这个过程司马懿大胜:《诸葛亮传裴注汉晋春秋》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晋书》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正反两则记载都说明了一件事,诸葛亮被压回了卤城。寻,继也,在这里是尾随的意思。汉晋春秋是公认的蜀粉史书,连这本书都认同宣王尾随亮至卤城,其实就是在委婉的粉饰蜀军的失败。
这个时候张郃与司马懿之间出现了矛盾,张合希望派一支部队绕到卤成后方,断其归路,从而全歼蜀军,并且大骂司马懿无胆。于是司马懿在五月(底)放张郃出战,张合于六月(初)战死,六月诸葛亮同时完成退兵。卤城诸葛亮的大捷就是木门大捷,这是一场防守埋伏战。
细看《汉晋春秋》: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张郃),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我们可以看到,蜀军这次埋伏的的对象就是张郃,所谓宣王还保营的意思就是司马懿根本没有出战救援。案中道为何处,今不可考。但是案,几者有足也。所谓案中,就是木凳下桥,和木门是一个形状。
因此卤城之战的真相非常简单,就是司马懿先胜,逼诸葛亮与卤城。而后张郃贪功绕后,司马懿见死不救,诸葛歼灭张郃部。
蜀魏时间记载差异,是历法的差异。我们在判断涉及曹魏,北魏,武周相关时间点时都需要格外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