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朕不指望大明人人是海瑞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官的责任。
至于藩王犯罪,那更是宗室子弟不可动摇的司法特权。
终明一朝,如无皇帝特旨,普通司法部门是绝不能缉拿、审问藩王的,更不用说是定罪了。
《大明律》中“八议”的第一条就是“议亲”。
藩王犯罪,法司要奏闻皇帝,不得擅自提审,在皇帝颁布推问的圣旨后,方才能开列宗室所犯罪状,及应得之罪奏。
然后又必须经过五军都督府、四辅、谏院、刑部、监察御史、断事官集体会议,议定奏闻皇上,方可定罪。
即使其罪当诛,也得谨慎言辞,仅云“准犯依律合死”,最终交由皇帝裁决。
皇帝必须当面询问藩王的违法行为,如果说确实属实,则还要与在外或在京的诸亲商议,最后才能定下判决结果。
当然《大明律》中的“十恶”,也就是谋反、谋大逆、谋叛、谋背本国、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和内乱,并不在“议亲”之列。
这就意味着,只要藩王的罪行不是直接威胁统治秩序,或者严重破坏伦常关系,就可以在法律上享受特别议处的对待。
而在古代,统治阶级一直视皇家颜面高于一切,除非是极特殊的情况,否则根本不可能允许司法部门插手皇家之事。
至于量刑原则,更是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亲亲之义”。
《皇明祖训》中明文规定,藩王“虽有大罪,亦不加刑”,藩王犯罪,最重则降为庶人,轻则戒谕即可。
即使明孝宗、明世宗和万历皇帝都尝试着把藩王纳入《问刑条例》的犯罪主体之中,却仍旧秉持了《祖训》的量刑原则,对藩王处罚几乎没有或很轻,对下层宗室也仅是削爵革禄,或是圈禁高墙。
朱翊镠的特殊之处就在这里。
这回朱翊镠去南方,是朱翊钧下的明旨,言官即使对此不满,也不会真刀实枪地去弹劾潞王。
“议亲”让他免于受朝臣指控,更让他的生死荣辱都握在朱翊钧手里。
更妙的一点是,朱翊镠他还尚未就藩,所以有些对藩王的禁锢规则,譬如藩王无诏一律不得出府,对他都暂时不起作用。
除此之外,朱翊镠还有一个看不见的优势,那就是李太后尚且还康健地活着。
谁要是来说一句潞王的不是,那便是在挑拨天家兄弟。
因此张诚虽然或许对皇帝不把海贸的差事派给司礼监而暗暗地感到失望,但他绝不敢像他方才议论科道官一样诋毁朱翊镠。
更何况,根据历史,万历皇帝最后在万历二十四年将张诚发配孝陵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他被言官告发,违禁和李太后的娘家武清侯家联姻。
即使是从这一点上来讲,张诚也不会单因为一桩海贸的差事去诽谤朱翊镠,他的动机实在是还不够充分。
朱翊钧微微笑道,
“甚好,言官的奏章你一律替朕压着,除非闽浙粤三省明天就要联合起来造反了,其余一切诋毁潞王一行人的议论,无论言官说了甚么,你都不必再拿到朕跟前来了。”
张诚依言应下,又笑道,
“只是前儿个奴婢听慈圣老娘娘念叨,说这都快过年了,潞王殿下出去了两个月,孤身在外,老娘娘心里难免有点儿不放心。”
朱翊钧知道张诚这是在为李太后打探自己的态度,于是回道,
“朕知道这差事一时半刻办不完,老娘娘若是不放心,不妨写封家信问候一下四弟,至于四弟想不想回宫过年,朕都随他。”
“辛苦是一回事,朕是觉得啊,四弟往后去了自己的封藩,怕是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能去遍览我大明风光了。”
张诚笑道,
“皇爷当真是为潞王殿下着想。”
朱翊钧笑了一笑,道,
“自然,朕总不能指望我大明人人都是海瑞嘛。”
第(3/3)页
官的责任。
至于藩王犯罪,那更是宗室子弟不可动摇的司法特权。
终明一朝,如无皇帝特旨,普通司法部门是绝不能缉拿、审问藩王的,更不用说是定罪了。
《大明律》中“八议”的第一条就是“议亲”。
藩王犯罪,法司要奏闻皇帝,不得擅自提审,在皇帝颁布推问的圣旨后,方才能开列宗室所犯罪状,及应得之罪奏。
然后又必须经过五军都督府、四辅、谏院、刑部、监察御史、断事官集体会议,议定奏闻皇上,方可定罪。
即使其罪当诛,也得谨慎言辞,仅云“准犯依律合死”,最终交由皇帝裁决。
皇帝必须当面询问藩王的违法行为,如果说确实属实,则还要与在外或在京的诸亲商议,最后才能定下判决结果。
当然《大明律》中的“十恶”,也就是谋反、谋大逆、谋叛、谋背本国、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和内乱,并不在“议亲”之列。
这就意味着,只要藩王的罪行不是直接威胁统治秩序,或者严重破坏伦常关系,就可以在法律上享受特别议处的对待。
而在古代,统治阶级一直视皇家颜面高于一切,除非是极特殊的情况,否则根本不可能允许司法部门插手皇家之事。
至于量刑原则,更是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亲亲之义”。
《皇明祖训》中明文规定,藩王“虽有大罪,亦不加刑”,藩王犯罪,最重则降为庶人,轻则戒谕即可。
即使明孝宗、明世宗和万历皇帝都尝试着把藩王纳入《问刑条例》的犯罪主体之中,却仍旧秉持了《祖训》的量刑原则,对藩王处罚几乎没有或很轻,对下层宗室也仅是削爵革禄,或是圈禁高墙。
朱翊镠的特殊之处就在这里。
这回朱翊镠去南方,是朱翊钧下的明旨,言官即使对此不满,也不会真刀实枪地去弹劾潞王。
“议亲”让他免于受朝臣指控,更让他的生死荣辱都握在朱翊钧手里。
更妙的一点是,朱翊镠他还尚未就藩,所以有些对藩王的禁锢规则,譬如藩王无诏一律不得出府,对他都暂时不起作用。
除此之外,朱翊镠还有一个看不见的优势,那就是李太后尚且还康健地活着。
谁要是来说一句潞王的不是,那便是在挑拨天家兄弟。
因此张诚虽然或许对皇帝不把海贸的差事派给司礼监而暗暗地感到失望,但他绝不敢像他方才议论科道官一样诋毁朱翊镠。
更何况,根据历史,万历皇帝最后在万历二十四年将张诚发配孝陵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他被言官告发,违禁和李太后的娘家武清侯家联姻。
即使是从这一点上来讲,张诚也不会单因为一桩海贸的差事去诽谤朱翊镠,他的动机实在是还不够充分。
朱翊钧微微笑道,
“甚好,言官的奏章你一律替朕压着,除非闽浙粤三省明天就要联合起来造反了,其余一切诋毁潞王一行人的议论,无论言官说了甚么,你都不必再拿到朕跟前来了。”
张诚依言应下,又笑道,
“只是前儿个奴婢听慈圣老娘娘念叨,说这都快过年了,潞王殿下出去了两个月,孤身在外,老娘娘心里难免有点儿不放心。”
朱翊钧知道张诚这是在为李太后打探自己的态度,于是回道,
“朕知道这差事一时半刻办不完,老娘娘若是不放心,不妨写封家信问候一下四弟,至于四弟想不想回宫过年,朕都随他。”
“辛苦是一回事,朕是觉得啊,四弟往后去了自己的封藩,怕是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能去遍览我大明风光了。”
张诚笑道,
“皇爷当真是为潞王殿下着想。”
朱翊钧笑了一笑,道,
“自然,朕总不能指望我大明人人都是海瑞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