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中医的问题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的轮船招商局,于是头也不抬地冷声道,
“有事就说。”
张诚轻声道,
“皇爷,四皇子病了好几日了。”
朱翊钧停下了吃果子的手,
“太医去看过了吗?”
张诚道,
“慈圣老娘娘和中宫娘娘已经派了好几回人去看过了。”
张诚的意思显然是要皇帝亲自去看一看郑贵妃和四皇子,朱翊钧却心想,万历十六年的中医连人体解剖学都还没发展出来,能治得好朱常治的病才奇怪了。
虽然历史上的朱常治的确是一岁病殇,但此刻朱翊钧回想起自己刚穿越来时,郑贵妃挺着孕肚同自己有说有笑的欢喜模样,不禁便心软了一分。
郑贵妃就是那种很容易令男人对她心软的女人,这一点可能比当年的李太后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既然太医院的太医治不好,就让西洋来的医士去试一试罢。”
朱翊钧斟酌着道,
“不如让乳母把四哥儿抱出后宫,朕宣来范礼安给他瞧瞧,说不定能起些作用。”
晚明的西洋传教士能治病并非只是传说。
晚明“圣教三柱石”之一的李之藻就是在万历三十八年重病之时,受到利玛窦的精心照料,用西法为其治疗,这才在病愈之后决心受洗入教,甚至遣散家中众妾,以表对天主教教义的尊重。
张诚听了却有些发愣,
“这……这未免……”
朱翊钧笑道,
“怎么?朕都准了,难道贵妃还能硬是捂着四哥儿不许给洋人去瞧?”
张诚讪讪道,
“奴婢就是觉得这洋教士未必懂医术,即使侥幸懂那么一点儿皮毛,又哪里能比得上太医高明呢?”
朱翊钧嗤笑一声,
“这倒未必,李时珍从前为太医院之首,医术亦不过尔尔,何来愈加高明之说?”
张诚张口结舌,
“可……若是李时珍一无是处,那他当年又是如何治好了富顺王之子,又凭此受聘楚王府,从而被举荐至太医院呢?”
朱翊钧反问道,
“倘或李时珍当真有‘生死人、肉白骨’之术,世宗皇帝当年又如何肯放他离开太医院呢?”
“即使世宗皇帝醉心仙道,不顾俗体,可先帝生前病弱,乃众所周知之事,而先帝为裕王时,高拱任其侍讲学士,先帝深受其益,故而才能在登临大宝之后,纵容高拱在内阁中不可一世。”
“高拱如此仰仗先帝,又怎会坐视先帝缠绵病榻?倘或李时珍当真医术精湛,那先帝的内阁重臣,乃至辅臣门生之中,为何无一人开口要召回李时珍?”
“先帝仙逝时,年仅三十五岁,理应正是春秋鼎盛之时,纵使先帝已然病入膏肓,但李时珍既然身怀妙术,即便不能根治其病,可延龄天命的法子总还是有的罢?”
张诚小声道,
“这医道一门门派繁多,其所专病症自然各不相同。”
朱翊钧笑了笑,道,
“朕不信甚么中医各派能‘独善专精’,治得好就是治得好,治不好就是治不好,硬是为了一个病的不同治疗方法分出几个‘门派’来,那叫条理不清,更何况,中医多的是一样的病用不同的药也治不好的例子。”
“譬如高拱晚年中风,临终之时有旧友前去探望,只见高拱半身不遂,舌蹇不语,口歪眼斜,连嘴角都是止不住流出的涎水。”
“死前想同旧友以笔代言,却是两手发颤得连笔都拿不住,最后只在纸上描摹了一个‘淡’字,可谓尊严全无。”
“可遍翻古籍,提及‘卒中’一病的医书却不在少数,《素问》、《伤寒》、《金匮》中皆有此记载,治中风的现成方药更是历历可数。”
“朕听闻高拱自幼聪颖,‘五岁善对偶,八岁诵千言’,在家乡初得病时,还能执笔完成四卷《病榻遗言》,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对医道全无研究。”
“可为何机慧如晚年之高拱,都无法通过钻研医门典籍而自治其病?为何中医方药俯拾皆是,却换不来高拱临终时最后的体面?”
张诚低着头道,
“奴婢以为,这医道之学,不单拘于古籍方药,那针灸推拿、望闻问切,每一样都博大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的轮船招商局,于是头也不抬地冷声道,
“有事就说。”
张诚轻声道,
“皇爷,四皇子病了好几日了。”
朱翊钧停下了吃果子的手,
“太医去看过了吗?”
张诚道,
“慈圣老娘娘和中宫娘娘已经派了好几回人去看过了。”
张诚的意思显然是要皇帝亲自去看一看郑贵妃和四皇子,朱翊钧却心想,万历十六年的中医连人体解剖学都还没发展出来,能治得好朱常治的病才奇怪了。
虽然历史上的朱常治的确是一岁病殇,但此刻朱翊钧回想起自己刚穿越来时,郑贵妃挺着孕肚同自己有说有笑的欢喜模样,不禁便心软了一分。
郑贵妃就是那种很容易令男人对她心软的女人,这一点可能比当年的李太后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既然太医院的太医治不好,就让西洋来的医士去试一试罢。”
朱翊钧斟酌着道,
“不如让乳母把四哥儿抱出后宫,朕宣来范礼安给他瞧瞧,说不定能起些作用。”
晚明的西洋传教士能治病并非只是传说。
晚明“圣教三柱石”之一的李之藻就是在万历三十八年重病之时,受到利玛窦的精心照料,用西法为其治疗,这才在病愈之后决心受洗入教,甚至遣散家中众妾,以表对天主教教义的尊重。
张诚听了却有些发愣,
“这……这未免……”
朱翊钧笑道,
“怎么?朕都准了,难道贵妃还能硬是捂着四哥儿不许给洋人去瞧?”
张诚讪讪道,
“奴婢就是觉得这洋教士未必懂医术,即使侥幸懂那么一点儿皮毛,又哪里能比得上太医高明呢?”
朱翊钧嗤笑一声,
“这倒未必,李时珍从前为太医院之首,医术亦不过尔尔,何来愈加高明之说?”
张诚张口结舌,
“可……若是李时珍一无是处,那他当年又是如何治好了富顺王之子,又凭此受聘楚王府,从而被举荐至太医院呢?”
朱翊钧反问道,
“倘或李时珍当真有‘生死人、肉白骨’之术,世宗皇帝当年又如何肯放他离开太医院呢?”
“即使世宗皇帝醉心仙道,不顾俗体,可先帝生前病弱,乃众所周知之事,而先帝为裕王时,高拱任其侍讲学士,先帝深受其益,故而才能在登临大宝之后,纵容高拱在内阁中不可一世。”
“高拱如此仰仗先帝,又怎会坐视先帝缠绵病榻?倘或李时珍当真医术精湛,那先帝的内阁重臣,乃至辅臣门生之中,为何无一人开口要召回李时珍?”
“先帝仙逝时,年仅三十五岁,理应正是春秋鼎盛之时,纵使先帝已然病入膏肓,但李时珍既然身怀妙术,即便不能根治其病,可延龄天命的法子总还是有的罢?”
张诚小声道,
“这医道一门门派繁多,其所专病症自然各不相同。”
朱翊钧笑了笑,道,
“朕不信甚么中医各派能‘独善专精’,治得好就是治得好,治不好就是治不好,硬是为了一个病的不同治疗方法分出几个‘门派’来,那叫条理不清,更何况,中医多的是一样的病用不同的药也治不好的例子。”
“譬如高拱晚年中风,临终之时有旧友前去探望,只见高拱半身不遂,舌蹇不语,口歪眼斜,连嘴角都是止不住流出的涎水。”
“死前想同旧友以笔代言,却是两手发颤得连笔都拿不住,最后只在纸上描摹了一个‘淡’字,可谓尊严全无。”
“可遍翻古籍,提及‘卒中’一病的医书却不在少数,《素问》、《伤寒》、《金匮》中皆有此记载,治中风的现成方药更是历历可数。”
“朕听闻高拱自幼聪颖,‘五岁善对偶,八岁诵千言’,在家乡初得病时,还能执笔完成四卷《病榻遗言》,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对医道全无研究。”
“可为何机慧如晚年之高拱,都无法通过钻研医门典籍而自治其病?为何中医方药俯拾皆是,却换不来高拱临终时最后的体面?”
张诚低着头道,
“奴婢以为,这医道之学,不单拘于古籍方药,那针灸推拿、望闻问切,每一样都博大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