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诡校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本看不清全貌,但在沈铭德大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副这座建筑的地图。如果这幢建筑是一个经典中式风格的话,那么在他们面前的空地,应该就是一座由四面游廊围起来的庭院,而穿过这个庭院,在他们正对面的,应该就是一栋正房了。
他们两人随机挑选了右边一侧的游廊走了下去,谁都不由自主地没有勇气走进黑暗的庭院中。因为这么一个被夜幕笼罩的,毫无遮掩的幽邃庭院,带给他们一种空旷的恐惧感。让人感觉一旦进入庭院,就再也走不出来了。然而,他们的选择却并不随人意。就在右侧游廊的尽头,道路被坍塌的立柱,掉落的瓦片,还有各种杂物堵住了。两人不得不改变了从右侧绕行至正房的想法,转身向左侧游廊走去。
这幢建筑说是类似四合院的样式,却没有那么复杂。在左侧游廊尽头转过一道弯便是廊庑。紧靠庭院的一面是“廊”,在“廊”的另一侧则是一排“厢房”。看似老旧但坚固木门虚掩着,没有太多的装饰,也没有过多的颜色。深棕色木纹的窄门和旁边镶嵌着竖直铁栏杆的小窗户都让沈铭德联想起古时候的“监狱”。两人顺着“监狱”的小窗户向里面观望,只看到里面大概是一个十几米见方的空间。一张长方形的土炕紧紧地贴在门窗对面的墙上,几排A4大小的纸张被密密麻麻地钉在那面墙上,纸张上面还有孩子们的简笔画。
沈铭德显出对那些简笔画的好奇,便走到了木门旁边。在手电的帮助下他找到了木门的门环把手,可是他并没有一下拉开那扇木门。而是十分小心地一下,又一下地用一根手指牵动着门把手。这种动作像极了是在逗弄某些危险的小动物。他的每一次“逗弄”都会牵开一点缝隙,同时也会发出老旧木门特有的“吱呀”声响。这种“吱呀”声似乎被空旷的庭院放大了数倍,在寂静的夜幕里回响。听得萧静心里甚是发毛。
说到“寂静”,萧静又开始变得神经质起来。她躲在沈铭德身后,看着他拨弄着门环,同时还竖起耳朵仔细地收集附近的声音。除了木门发出的“吱呀”声响,她什么都没听到。刚打算将紧绷的心情放松下来,她便突然想到,就在刚才,上山时候的路上,他们听到的那种刺耳的虫鸣怎么都不见了呢?萧静再次紧张起来,这种“死寂”好像又带她回到了这几天去过的那片挂满“蝈蝈笼”的树林。那片树林没有鸟叫,也没有虫鸣,没见过任何小动物,只有那些恐怖的村民和“死寂”。她似乎觉得有点冷,缩紧了肩膀,双臂环在胸前,用两手摩擦自己的双臂。她瞪着一双有点歇斯底里的大眼睛机警地观察左右两边的黑暗。
沈铭德用食指搭在门环上,一鼓作气地将木门拉开。随即,那木门发出一阵冗长的“吱呀呀呀呀……”的噪音。当木门开到足够大时,沈铭德马上用一手按住了门扉,又用手电光束在屋里扫了一圈。然后他便打断了萧静的胡思乱想,将她轻轻拉进屋内。屋内的陈设极为简陋。或许“简陋”一词无法形容在这十几平米的屋内的空虚。其实这屋内只有一张土炕,上面铺着一层草席,其它再无陈设。地面是由红砖拼接而成。这样的布局更让沈铭德确信,这间屋子是一间牢笼。
两人迫不及待地跳上了土炕,用手电查看起钉在墙上的简笔画。这些简笔画看上去幼稚可笑。粗糙的线条和简单的构图让他们两人断定,这些图画必是出自儿童之手。图画基本都是由彩色铅笔和蜡笔绘出来的,然而在图画中却看不见半点明快的颜色。图画都是以黑色,红色,深棕色等压抑的颜色为主色调。就算找遍所有墙上的图画,也见不到一点类似金黄色,翠绿色,或者谈粉色等颜色的痕迹。或许是因为这些图画都是由孩子们画出的,所以图画表达的含义非常晦涩难懂。图画中没有孩子们经常涂鸦的可爱小动物的形象,反而是一堆抽象的“符号”一般的图像。比如一张图画中画的是一只巨大的眼睛,眼睛状的轮廓中是一颗犹如蛇一样竖瞳。眼睛的轮廓外,上下分别由六颗大树。在另一张纸上却是杂乱的用蜡笔涂抹的漆黑一团,在这黑团的中央画着一扇带有门环的对开门扉。还有其它的图画,他们两人也挨个看过。图画中画的最多的应该是面具,有的呲牙咧嘴,有的怒目圆瞪,还有的痛苦哀伤。所有的图画虽然风格不同,色彩不同,或是构图不同,但在沈铭德和萧静看来,它们都表示着同一个含义——恐怖。
在每一张图画的右下角空白处,都歪歪扭扭地写着貌似作画人的名字。同样一个名字会多次出现在几张图画的右下角。沈铭德统计了一下,在这些图画上出现的总共有六个名字。这些名字其中有三人是“王”姓,其余的三人是“赵”姓。他们两个人似乎明白了什么,便立刻赶往隔壁的房间去了。
隔壁的房间在布局上与第一间完全一样,门窗对面的墙上也钉着图画。图画与第一个房间不同,有些图画上还出现了一只扭曲的怪物。但是,反应的主题完全相同,都是“恐怖”。作画人名字也有六个。除了少数两个“王,赵”姓氏以外,都是“姜”,“周”,“张”等不同的姓氏。
萧静幽幽地说到:“十二个孩子对应十二个献祭人。但是为什么会有这多王姓和赵姓的孩子呢?难道他们都用自己本家的孩子做‘祭品’吗?”
沈铭德便接过话头,说:“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房间里关押的就是那十二个孩子。这些画就是这些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呀。但是为什么要钉在墙上呢?”
“是鼓励”萧静答道:“我觉得这就像幼儿园里的老师会把孩子们的优秀画作挂在墙上让众人参观一样的‘鼓励’。”
沈铭德问到:“可是为什么呢?”
萧静耸了下肩,表示自己也不能理解。于是沈铭德便将这些恐怖的图画拍摄进自己的手机里。然后两人转向前面的房间。
这第三个房间中的墙上没有图画。几乎与前两个房间布局相同,但唯一不同的是,有一张木桌摆放在小窗户的下方。木桌上集满一层厚厚的灰尘。沈铭德惊奇地发现,这个小木桌还带有两个抽屉。他凑了过去,就像期待着里面会发现什么宝藏似的缓慢地拉开了其中一个抽屉。然而事实让他失望,里面只发现了一层尘土。他就像泄气似的一下拉开进里面的另一个抽屉。还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顿时看见一张折叠起来的A4纸就躺在抽屉的底部。他急不可耐地展开了这张纸,只见就在右下角处写着“高山杏”几个字。沈铭德如获至宝一般地捧着高山杏的图画,犹如手中的是颜真卿的墨宝,或是吴道子的旷世之作似的。
这副图画构图简单,但非常明显。画上又一座金字塔形的高山,山下是一滩水。有六个人围在那滩水的周围。六个人特征明显。站在中间的一人身穿长袍,头戴尖塔一般的帽子。沈铭德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本看不清全貌,但在沈铭德大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副这座建筑的地图。如果这幢建筑是一个经典中式风格的话,那么在他们面前的空地,应该就是一座由四面游廊围起来的庭院,而穿过这个庭院,在他们正对面的,应该就是一栋正房了。
他们两人随机挑选了右边一侧的游廊走了下去,谁都不由自主地没有勇气走进黑暗的庭院中。因为这么一个被夜幕笼罩的,毫无遮掩的幽邃庭院,带给他们一种空旷的恐惧感。让人感觉一旦进入庭院,就再也走不出来了。然而,他们的选择却并不随人意。就在右侧游廊的尽头,道路被坍塌的立柱,掉落的瓦片,还有各种杂物堵住了。两人不得不改变了从右侧绕行至正房的想法,转身向左侧游廊走去。
这幢建筑说是类似四合院的样式,却没有那么复杂。在左侧游廊尽头转过一道弯便是廊庑。紧靠庭院的一面是“廊”,在“廊”的另一侧则是一排“厢房”。看似老旧但坚固木门虚掩着,没有太多的装饰,也没有过多的颜色。深棕色木纹的窄门和旁边镶嵌着竖直铁栏杆的小窗户都让沈铭德联想起古时候的“监狱”。两人顺着“监狱”的小窗户向里面观望,只看到里面大概是一个十几米见方的空间。一张长方形的土炕紧紧地贴在门窗对面的墙上,几排A4大小的纸张被密密麻麻地钉在那面墙上,纸张上面还有孩子们的简笔画。
沈铭德显出对那些简笔画的好奇,便走到了木门旁边。在手电的帮助下他找到了木门的门环把手,可是他并没有一下拉开那扇木门。而是十分小心地一下,又一下地用一根手指牵动着门把手。这种动作像极了是在逗弄某些危险的小动物。他的每一次“逗弄”都会牵开一点缝隙,同时也会发出老旧木门特有的“吱呀”声响。这种“吱呀”声似乎被空旷的庭院放大了数倍,在寂静的夜幕里回响。听得萧静心里甚是发毛。
说到“寂静”,萧静又开始变得神经质起来。她躲在沈铭德身后,看着他拨弄着门环,同时还竖起耳朵仔细地收集附近的声音。除了木门发出的“吱呀”声响,她什么都没听到。刚打算将紧绷的心情放松下来,她便突然想到,就在刚才,上山时候的路上,他们听到的那种刺耳的虫鸣怎么都不见了呢?萧静再次紧张起来,这种“死寂”好像又带她回到了这几天去过的那片挂满“蝈蝈笼”的树林。那片树林没有鸟叫,也没有虫鸣,没见过任何小动物,只有那些恐怖的村民和“死寂”。她似乎觉得有点冷,缩紧了肩膀,双臂环在胸前,用两手摩擦自己的双臂。她瞪着一双有点歇斯底里的大眼睛机警地观察左右两边的黑暗。
沈铭德用食指搭在门环上,一鼓作气地将木门拉开。随即,那木门发出一阵冗长的“吱呀呀呀呀……”的噪音。当木门开到足够大时,沈铭德马上用一手按住了门扉,又用手电光束在屋里扫了一圈。然后他便打断了萧静的胡思乱想,将她轻轻拉进屋内。屋内的陈设极为简陋。或许“简陋”一词无法形容在这十几平米的屋内的空虚。其实这屋内只有一张土炕,上面铺着一层草席,其它再无陈设。地面是由红砖拼接而成。这样的布局更让沈铭德确信,这间屋子是一间牢笼。
两人迫不及待地跳上了土炕,用手电查看起钉在墙上的简笔画。这些简笔画看上去幼稚可笑。粗糙的线条和简单的构图让他们两人断定,这些图画必是出自儿童之手。图画基本都是由彩色铅笔和蜡笔绘出来的,然而在图画中却看不见半点明快的颜色。图画都是以黑色,红色,深棕色等压抑的颜色为主色调。就算找遍所有墙上的图画,也见不到一点类似金黄色,翠绿色,或者谈粉色等颜色的痕迹。或许是因为这些图画都是由孩子们画出的,所以图画表达的含义非常晦涩难懂。图画中没有孩子们经常涂鸦的可爱小动物的形象,反而是一堆抽象的“符号”一般的图像。比如一张图画中画的是一只巨大的眼睛,眼睛状的轮廓中是一颗犹如蛇一样竖瞳。眼睛的轮廓外,上下分别由六颗大树。在另一张纸上却是杂乱的用蜡笔涂抹的漆黑一团,在这黑团的中央画着一扇带有门环的对开门扉。还有其它的图画,他们两人也挨个看过。图画中画的最多的应该是面具,有的呲牙咧嘴,有的怒目圆瞪,还有的痛苦哀伤。所有的图画虽然风格不同,色彩不同,或是构图不同,但在沈铭德和萧静看来,它们都表示着同一个含义——恐怖。
在每一张图画的右下角空白处,都歪歪扭扭地写着貌似作画人的名字。同样一个名字会多次出现在几张图画的右下角。沈铭德统计了一下,在这些图画上出现的总共有六个名字。这些名字其中有三人是“王”姓,其余的三人是“赵”姓。他们两个人似乎明白了什么,便立刻赶往隔壁的房间去了。
隔壁的房间在布局上与第一间完全一样,门窗对面的墙上也钉着图画。图画与第一个房间不同,有些图画上还出现了一只扭曲的怪物。但是,反应的主题完全相同,都是“恐怖”。作画人名字也有六个。除了少数两个“王,赵”姓氏以外,都是“姜”,“周”,“张”等不同的姓氏。
萧静幽幽地说到:“十二个孩子对应十二个献祭人。但是为什么会有这多王姓和赵姓的孩子呢?难道他们都用自己本家的孩子做‘祭品’吗?”
沈铭德便接过话头,说:“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房间里关押的就是那十二个孩子。这些画就是这些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呀。但是为什么要钉在墙上呢?”
“是鼓励”萧静答道:“我觉得这就像幼儿园里的老师会把孩子们的优秀画作挂在墙上让众人参观一样的‘鼓励’。”
沈铭德问到:“可是为什么呢?”
萧静耸了下肩,表示自己也不能理解。于是沈铭德便将这些恐怖的图画拍摄进自己的手机里。然后两人转向前面的房间。
这第三个房间中的墙上没有图画。几乎与前两个房间布局相同,但唯一不同的是,有一张木桌摆放在小窗户的下方。木桌上集满一层厚厚的灰尘。沈铭德惊奇地发现,这个小木桌还带有两个抽屉。他凑了过去,就像期待着里面会发现什么宝藏似的缓慢地拉开了其中一个抽屉。然而事实让他失望,里面只发现了一层尘土。他就像泄气似的一下拉开进里面的另一个抽屉。还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顿时看见一张折叠起来的A4纸就躺在抽屉的底部。他急不可耐地展开了这张纸,只见就在右下角处写着“高山杏”几个字。沈铭德如获至宝一般地捧着高山杏的图画,犹如手中的是颜真卿的墨宝,或是吴道子的旷世之作似的。
这副图画构图简单,但非常明显。画上又一座金字塔形的高山,山下是一滩水。有六个人围在那滩水的周围。六个人特征明显。站在中间的一人身穿长袍,头戴尖塔一般的帽子。沈铭德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