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天国史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这新十款天条内容很简短,却是构成《圣经》后半部《真约新书》的核心,而《真约新书》的篇幅占了这整部《圣经》的四分之三,其中大量的内容是后人写的注释。乍看上去,这十条规定一点都不高大上,很难配得上“天条”这么神圣的称呼。
但在这里,没人会这么想,它的每一句话都是神圣庄严的。如果结合这个世界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来看,才会发现这其中的每一条规定都是那么睿智且必要,它就是为了解决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实际问题而出现的。
天国中的孩童也是要接受教育的,而且最终要经过考核,以评定学绩优劣,就像外面学校中的考试。新十款天条为什么要那么规定,就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比如第一条,禁止烧制红砖,建筑所用只能是青砖,这又是什么道理?
红砖和青砖所使用的材料一样,区别不仅是颜色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加工工艺以及特性不同。小时候老家山村里也有烧砖窑的,据丁齐所知,红砖的工艺比较简单,使用开口窑烧制并自然冷却。黏土中的铁元素经过充分氧化为三氧化二铁,所以砖块呈红色,砖体呈细微的多孔结构。
烧制青砖的工艺更复杂,使用的是封顶水冷窑,烧制末期要封窑隔绝空气并从窑顶向里面淋水,在窑内形成水蒸汽,好似在降温过程中将砖块蒸熟。在这种情况下粘土中的铁元素没有完全氧化,三氧化二铁会还原为氧化亚铁,砖块呈青灰色。
这里的人并不知道这些知识,但他们清楚青砖的特性,比红砖更结实、更致密,不仅能够保温透气,而且更抗环境和岁月的腐蚀。用青砖和红砖建造同样的建筑,青砖建筑要经久耐用得多。
当然了,生产青砖的窑体复杂,难以大规模制作,但是这个世界很小,也不需要搞那种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黑夜限制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就算没有黑夜的限制,这个世界也是有限的。制砖所需的粘土和燃料都是珍贵的资源,往往都是以破坏可耕作土地与可利用植被为代价的,所以烧制青砖当然更好。
因为有这一款天条的存在,天国中如今的原住民从来就没见过红砖。但典籍中记载了红砖与青砖的烧制方法,并讲解了以及它们的特性有何不同。那么同一款天条中关于惜护陶器的规定,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须知制陶烧陶,都要消耗黏土和燃料,为了达到所需的高温,很多时候还要先加工木炭。
在典籍的注解中还有具体的细节规定,比如成人故意损毁陶器当受鞭刑,而幼儿无意损毁陶器可免罚,但其父母应在神祠中当众接受训斥。
新十款天条中的第七条也很特别,竟然对一种东西特意做出了强调:“惜护科斗,蛙可食不可贩。”
所谓科斗就是青蛙和蟾蜍的幼虫,如今也写做蝌蚪。在坐轿子来的路上,丁齐等人就听见蛙声成片,今天吃饭时还吃到青蛙了。他们在山中有水的地方见到过青蛙,但蛙鸣声没有平原上那么密集,平原天地间青蛙很多,走在路上都不时能看见青蛙跳下水坑。
这里并没有外面的化工产业,也就没有常见的农药和化肥。传统农家肥是重要的肥料,有些树木的叶子捣碎发酵或者烧成灰也可以当做肥料或能除虫,但田地防治虫害主要还是依赖生态,所以青蛙非常重要。
蝌蚪需要惜护,不可以伤害,而青蛙是可以食用的,当地居民偶尔抓两只做菜可以,但不能抓了之后拿到集市上去贩卖。注解中还有细节规定,捕捉青蛙自食必须是即食,不得腌制作成肉干之类长期保存。
新十款天条中的第三条,规定天国年产铜不得超百斤、产锡不得超五十斤。可见这个地主也是有金属出产的,而且铜和锡还可以配比出各种青铜合金。为什么将产量限制得这么严格?须知大规模的冶金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环境资源,在这里是不可能持久的。
仅仅是燃料这一项,就需要大量的木炭,短时间内就可能把能砍的树都砍光了。而且假如劳动力都去开矿冶金了,几千人全去了矿山恐怕都不太够,耽误了其他的生产就会威胁到所有人的生存。
这里没有钢铁,只出产两种金属,铜和锡,当初进来的太平军中应该也有匠人,而且找到了矿石。如今铜、锡以及青铜制品皆产自北大营,也就是谭涵川到达的那个地方,那里有一个村社专门就是搞冶金的。
在这里,所有的金属器物哪怕毁坏了也不能随意丢弃,都要交还营库,统一再送到北大营去重新冶炼。如今北大营新出产铜与锡的年规模加起来也只有几十斤,大量时间都是在冶炼回收的旧金属。
尽管损毁金属器物可以回收,但在使用过程中毕竟会有腐蚀、消耗,每年新出产的金属又不多,所以铜器、锡器、青铜器在这里非常珍贵。《圣经》的注解中做了严格的规定,除了必须回收利用之外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这新十款天条内容很简短,却是构成《圣经》后半部《真约新书》的核心,而《真约新书》的篇幅占了这整部《圣经》的四分之三,其中大量的内容是后人写的注释。乍看上去,这十条规定一点都不高大上,很难配得上“天条”这么神圣的称呼。
但在这里,没人会这么想,它的每一句话都是神圣庄严的。如果结合这个世界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来看,才会发现这其中的每一条规定都是那么睿智且必要,它就是为了解决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实际问题而出现的。
天国中的孩童也是要接受教育的,而且最终要经过考核,以评定学绩优劣,就像外面学校中的考试。新十款天条为什么要那么规定,就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比如第一条,禁止烧制红砖,建筑所用只能是青砖,这又是什么道理?
红砖和青砖所使用的材料一样,区别不仅是颜色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加工工艺以及特性不同。小时候老家山村里也有烧砖窑的,据丁齐所知,红砖的工艺比较简单,使用开口窑烧制并自然冷却。黏土中的铁元素经过充分氧化为三氧化二铁,所以砖块呈红色,砖体呈细微的多孔结构。
烧制青砖的工艺更复杂,使用的是封顶水冷窑,烧制末期要封窑隔绝空气并从窑顶向里面淋水,在窑内形成水蒸汽,好似在降温过程中将砖块蒸熟。在这种情况下粘土中的铁元素没有完全氧化,三氧化二铁会还原为氧化亚铁,砖块呈青灰色。
这里的人并不知道这些知识,但他们清楚青砖的特性,比红砖更结实、更致密,不仅能够保温透气,而且更抗环境和岁月的腐蚀。用青砖和红砖建造同样的建筑,青砖建筑要经久耐用得多。
当然了,生产青砖的窑体复杂,难以大规模制作,但是这个世界很小,也不需要搞那种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黑夜限制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就算没有黑夜的限制,这个世界也是有限的。制砖所需的粘土和燃料都是珍贵的资源,往往都是以破坏可耕作土地与可利用植被为代价的,所以烧制青砖当然更好。
因为有这一款天条的存在,天国中如今的原住民从来就没见过红砖。但典籍中记载了红砖与青砖的烧制方法,并讲解了以及它们的特性有何不同。那么同一款天条中关于惜护陶器的规定,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须知制陶烧陶,都要消耗黏土和燃料,为了达到所需的高温,很多时候还要先加工木炭。
在典籍的注解中还有具体的细节规定,比如成人故意损毁陶器当受鞭刑,而幼儿无意损毁陶器可免罚,但其父母应在神祠中当众接受训斥。
新十款天条中的第七条也很特别,竟然对一种东西特意做出了强调:“惜护科斗,蛙可食不可贩。”
所谓科斗就是青蛙和蟾蜍的幼虫,如今也写做蝌蚪。在坐轿子来的路上,丁齐等人就听见蛙声成片,今天吃饭时还吃到青蛙了。他们在山中有水的地方见到过青蛙,但蛙鸣声没有平原上那么密集,平原天地间青蛙很多,走在路上都不时能看见青蛙跳下水坑。
这里并没有外面的化工产业,也就没有常见的农药和化肥。传统农家肥是重要的肥料,有些树木的叶子捣碎发酵或者烧成灰也可以当做肥料或能除虫,但田地防治虫害主要还是依赖生态,所以青蛙非常重要。
蝌蚪需要惜护,不可以伤害,而青蛙是可以食用的,当地居民偶尔抓两只做菜可以,但不能抓了之后拿到集市上去贩卖。注解中还有细节规定,捕捉青蛙自食必须是即食,不得腌制作成肉干之类长期保存。
新十款天条中的第三条,规定天国年产铜不得超百斤、产锡不得超五十斤。可见这个地主也是有金属出产的,而且铜和锡还可以配比出各种青铜合金。为什么将产量限制得这么严格?须知大规模的冶金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环境资源,在这里是不可能持久的。
仅仅是燃料这一项,就需要大量的木炭,短时间内就可能把能砍的树都砍光了。而且假如劳动力都去开矿冶金了,几千人全去了矿山恐怕都不太够,耽误了其他的生产就会威胁到所有人的生存。
这里没有钢铁,只出产两种金属,铜和锡,当初进来的太平军中应该也有匠人,而且找到了矿石。如今铜、锡以及青铜制品皆产自北大营,也就是谭涵川到达的那个地方,那里有一个村社专门就是搞冶金的。
在这里,所有的金属器物哪怕毁坏了也不能随意丢弃,都要交还营库,统一再送到北大营去重新冶炼。如今北大营新出产铜与锡的年规模加起来也只有几十斤,大量时间都是在冶炼回收的旧金属。
尽管损毁金属器物可以回收,但在使用过程中毕竟会有腐蚀、消耗,每年新出产的金属又不多,所以铜器、锡器、青铜器在这里非常珍贵。《圣经》的注解中做了严格的规定,除了必须回收利用之外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