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二十四史列传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六章【战斗武器】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在回师的路上,鲁庄公平复下内心的兴奋,向曹刿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先生为何要等齐国三次击鼓才下令出击?”
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士气,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再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消耗殆尽,而我军则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自然能够把对方打败了!”
鲁庄公似乎明白了,他又问:“为何齐军逃跑,先生不让马上去追呢?”
曹刿答道:“大国交锋,虚虚实实,齐军虽然败退,也要防止有诈,我看到齐军撤退的车辙混乱,旌旗歪斜,才确定可以追击!”长勺狭长的山地地形并不只对鲁国有利,如果齐国在两侧设伏,然后诈败吸引鲁军大举追击,到时候伏兵杀出,必置鲁军于死地。
鲁庄公佩服不已,连声赞叹道:“先生是真正的军事家呀!”
“长勺之战”这一经典战例的过程被记载于《左传》之中,又收录入中学课本中,每位学生都背诵过“曹刿论战”,都知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我们从曹刿的战前决策、战地指挥、战后分析的诸多言行中,也可以看出鲁国能够取胜并不是偶然,首先齐军客场作战,而鲁军是反抗敌国入侵,对阵心境大为不同;而且齐军过于轻敌,鲁军则是群情激昂,一心要报乾时大战的耻辱;鲁庄公有关心民众疾苦,取信于民的举动,这使鲁国上下一心,共同进退,为军事行动提供了基本的支持;而且作为决策者的鲁庄公能够起用曹刿这样既无官职又无名望的山野中人,并与他坦诚布公地讨论制敌战略,又使胜利的天平向鲁国倾斜几分,关键的谋划者曹刿注重实地考察,结合现实状况,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使得鲁军一直掌控着战场的主动权。
毛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给与“曹刿论战”最高待遇,将其全文引用,称曹刿的战略后退实是一种积极的战略防御,“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是避免军事冒险主义的有效途径,曹刿善于掌握时机,对于强于自己的对手进一步示弱,等到“彼竭我盈之时”迅速出击击败齐军,采取的正是“敌疲我打”的方针。
请大家记住这“气”字,在春秋时代,军事理念相对单一,临战时的精神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必胜的信念、昂让的斗志就是“气”,就能带来胜利,否则又会导致失败。“气实则斗,气夺则走,气失而师散。”“气”的作用在以后的屡次战争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 猛虎军团~~
齐国兵败,齐桓公并不甘心就此认输。兵出无功,何以服诸侯?他打算再次起兵,于是又征求鲍叔牙的意见。鲍叔牙经过考虑,认为若要再次伐鲁最好是联合宋国。
此时的宋国国君是宋闵公,因为宋、鲁关系持续恶化,宋闵公的主导思想就是结好齐国以牵制鲁国,齐襄公时,闵公就与齐国交好,两国常有往来,齐桓公即位,宋闵公正想借机巩固两国关系,因此他对齐桓公的邀请回应得非常积极。他命南宫长万为主帅,猛获为先锋,会合齐军。这位南宫长万“有触山举鼎之力”,是公认的当时第一勇士,至于猛获,实战就差些了,能耐全都长在名字上了,不过他有一样特长可媲美管仲,那就是逃跑艺术。
齐国依然是鲍叔牙主帅,副帅则换成了仲孙湫。齐宋两军在鲁国的郎城会合,宋军在东南扎营,齐军扎营于西北。
鲁国君臣有过战胜齐国的先例,所以并不像上次那样惊慌,无非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嘛。鲁庄公召开战前会议:“齐国携怒气而来,宋国南宫长万有万夫不当之勇,是冠绝天下的勇士,齐、宋互为犄角,我鲁国当如何拒敌?”
公子偃声称有办法破敌:“齐军军容整齐,戒备森严,显然鲍叔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过南宫长万自以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