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二十四史列传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十八章【忠臣】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疏于防范,权尹(权县地方官)阎遨因为缺乏军备人员弃守城池,只身潜水逃出,以至于巴人长驱直入,一度威逼郢都南门。楚文王盛怒斩首阎遨,因此阎氏一族非常怨恨楚王,暗中勾结巴人,约为内应。
楚文王率大军与巴人交战,本来已经处于上风,不料阎氏一族反戈,楚军大乱,巴人乘势追杀,大败楚军。混战之中,楚文王登高指挥,结果被巴人弓箭手瞄中,一箭射来,射穿了楚文王的腮帮,楚文王忍痛逃跑,巴人也不敢追逐,双方就此收兵。
楚文王狼狈回到郢都,而看守城门的正是独脚倔人鬻拳。
鬻拳在门内询问战况如何?俘虏了多少敌人?
楚文王捂着腮帮说没有占到便宜,自己还被射伤了。
没想到鬻拳听闻此言后竟然拒绝开门,“自从先王以来,我楚国战无不胜,还从来没有空手而归的。败军之将,不许进我的城门!”
楚文王被拒之门外,无奈之下只好整顿人马又杀回去寻找巴人,可是巴人早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楚文王又不好意思再回去,就和将士商量攻打北方的黄国,楚文王愤然喊道:“此行再不胜,寡人不归矣!”楚军将士备受激励,奋勇杀敌,把黄人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终于出了一口恶气,楚文王倍感欣慰,但是多日的征战杀伐,身心劳累,当天夜里楚文王箭伤迸裂,血流不止,他急传令速回郢都,结果走到半路上,楚文王就咽气了。
消息传来,鬻拳失声痛哭。在楚文王下葬之后,鬻拳自杀了,“我已经两次冒犯大王,就算他不诛杀我,我也没有脸面苟且偷生,我将追随大王于地下!”《左传》记载“鬻拳葬诸夕室,亦自杀也,而葬于绖黄。”绖黄就是坟墓甬道的门。鬻拳生前为楚文王看门,死后也为楚文王看门。
楚史中还有一则关于楚文王与另一位大臣保申的故事,保申是楚武王从申国为楚文王请回的师傅,位列太保之职,因此称保申。
楚文王沉迷打猎,有一次竟然外出三个月才回王宫;又沉迷于美女丹之姬,近一年不上朝。保申非常生气,要用荆条笞刑予以惩罚,楚文王赶紧说我愿意改,能不能把刑罚免了?
保申说:“臣受命于先王,如果不责罚你,就是违抗先王之命,臣宁愿开罪你也不愿违抗先王之命!”
楚文王只好趴在地上受刑。
保申先用荆条轻轻抽打楚文王几下,结果楚文王竟然洋洋自得说没什么疼痛。
保申责备道:“君子受刑,本身就是耻辱,大王竟然说疼不疼的问题,这是不知廉耻的表现呀!”保申还扬言要投水自尽以死觐见。
楚文王赶紧向保申认错,杀死猎犬,丢弃箭镞,放逐了美女丹之
保申敢于惩罚国君,还亲自行刑;鬻拳两次劝谏楚文王,一次以剑相逼,一次拒绝入门,两人都是以臣子身份逼迫君主,都是不顾君主的尊严甚至生命,这是今人看起来根本就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但是春秋时期的士人都认为鬻拳和保申是大大的忠臣,因为他们是以国家的最高利益为出发点的,尤其是鬻拳,不惜以“犯上作乱”的行为也要让君主走向正确的路线上。
而楚文王能够坦然接受这种“冒犯”,不仅仅因为他是有度量之人(其实楚文王度量并不大),也不仅仅因为他是肯于虚心纳谏之人,更不仅仅因为他佩服鬻拳和保申的勇气和气节,在这些个人因素的背后,还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观认知,这是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政治氛围决定的。
在当时,臣民对于君主,君主对于臣民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违背了这个职责,就要受到惩罚。保申强调先王之命,其实就是强调职责的严肃性。保申惩罚楚文王,鬻拳逼迫楚文王,这都是在履行他们的监督职责,因为国君是否合格地履行了职责,评判的权力掌握在臣民的手中。楚文王接受刑罚,被拒入门后攻伐黄国,都显得坦然受之,因为他也明白自己对于国家对于臣民职责,触犯了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那时的人们还信奉着“君不君则臣投外国”,但是随着时间地推移,越往后,人们越不把鬻拳视为忠臣了,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臣子的忠心首先是对君主的忠心,如果鬻拳也算忠臣的话,那所有的乱臣贼子就可以借助忠君之名行谋逆之事了。
人还是那个人,事儿还是那件事儿,评价却不一样了。
因为评判的标准,评判的立足点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