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匕现 (下 四)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第三十章 匕现 (下 四)
“啥?吴公他老人家要来江宁?那咱可得好好给他磕个头去!”与腐儒郑玉和诸侯张士诚的反应不同,江宁城内外的市井小民们,却个个满怀欣喜。
他们不在乎什么天命纲常,也不在乎什么正朔反朔,他们在乎的是,能不能让全家人吃上两顿饱饭,睡一晚上安生觉。
毫无疑问,淮扬大总管府,尽最大可能地保证了他们这种简单的要求。从去年挥师过江到现在,始终稳扎稳打,将元军和各路“义兵”逼得节节败退,整个战场从没出现过两方拉锯现象。而新来的淮扬官吏,则在军队的支持下,将蒙元贵胄和官吏名下的大片牧场,重新变为农田分给了百姓。并且强逼着地方士绅豪族和普通百姓一样交粮纳赋,摊丁入亩。
除了出动军队和官府之外,淮扬商号和各家工坊,也在新光复的土地上,大肆扩张。比起江北,江南的河流更多,水网更密集。可以很方便地建设起大大小小的货运码头,架起高高低低的水车,将羊毛、棉花、蚕丝、麻丝以超出人力百倍的速度纺成纱,然后再织成各种各样的面料,装上货船,销往长江和运河两岸所有愿意接受货物的城市。有的仿阿拉伯式货船,甚至能直接从扬子江入海,然后前往泉州、福州、广州等地,给商家换回大把的金银。
商人逐利,赚到了钱之后,就想赚得更多。而想多赚钱,就得请更多的人工,买更多的原料。于是乎,长期以来被蒙元官府刻意压制着的民间活力,在过去一年内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新开的店铺鳞次节比,各行各业都迅速恢复了生机。
家里有了隔夜粮,兜里有了隔夜钱,百姓们当然不愿意再去过那种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的日子。而能让他们永远保住眼前安稳生活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淮扬大总管府永远占据这里,永远不再离开。
所以,无论几个月来儒林如何闹腾,市井小民们,却极少有人跟着他们瞎起哄,偶尔一两个与常小二类似分不清是非者,也被家长一顿笤帚疙瘩打了回去,“二呆,二呆,没事儿跟在傻子身后扬什么土?人家跟吴公做对,图得是不缴粮纳税! 你图个屁? 有好处也轮不到你头上!野菜饽饽还没吃够么?还是你天生就是贱骨头?!”
“你这老汉,怎么说话呢?”书生们当然不肯让追随者离开,拉着家长的衣袖理论。却被后者一笤帚疙瘩打在手上,抽得龇牙咧嘴,“孬相公,要去你自己去,别拉着我家孩子。谁缺心眼儿啊,任由你拿在手里当烧火棍使?!”
骂罢,押着自己儿孙回家,禁止再离开家门半步。直到听闻淮扬大总管的车驾已经到了江宁城门口儿,才解除了禁令,换上了干净衣服,拉着全家老少到街头上去拜谢恩公。
虽然明知道在几万乃至几十万张面孔里头,恩公朱重九不可能记住自己一家,但老百姓依旧愿意远远地去拜上一拜。不为别的,就为了让老天爷看见,民心到底在哪一边。并不是谁嚷嚷的声音高谁就占理儿,大多数人平时都不说话,可是个个心里头都有一杆称。
所以当朱重九的车驾进入江宁城的时候,道路两边,早就是人山人海了。白发苍苍的宿老跪在香案后,嘴唇颤抖着,不停地祷告膜拜。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们则高高地举着瓜果篮子,不停地向骑在马上的士兵发出邀请,“军爷,您尝尝这个,我家里种的,新鲜!”
“军爷,尝尝我家的苹果。顺便给吴公他老人家也带几个。今天早晨刚摘下来的,还带着露水气呢!”
“军爷您要是不放心,我自己先吃一个。尝尝吧,尝尝咱们江宁人的一片心意!”
“军爷,吴公他老人家坐在哪辆车上啊。他能看见我们吗?”
......
无论是询问的,还是祈求的。骑在马上的近卫旅兵卒,都一概不予回应。他们只管控制住麾下坐骑,彼此拉开距离,横成排,竖成线,为队伍中央的马车提供保护。而站在道路两边的黑衣城管,则手拉起手,一边尽力限制人群朝道路中央挤,一边声嘶力竭地叫嚷,“让一让,老少爷们儿,都让一让。让大总管的马车先过去。别挤了,你们的心意,大总管已经看到了,再挤,就要被马给踩到了!”
“不要挤,不要挤!大总管舟车劳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第三十章 匕现 (下 四)
“啥?吴公他老人家要来江宁?那咱可得好好给他磕个头去!”与腐儒郑玉和诸侯张士诚的反应不同,江宁城内外的市井小民们,却个个满怀欣喜。
他们不在乎什么天命纲常,也不在乎什么正朔反朔,他们在乎的是,能不能让全家人吃上两顿饱饭,睡一晚上安生觉。
毫无疑问,淮扬大总管府,尽最大可能地保证了他们这种简单的要求。从去年挥师过江到现在,始终稳扎稳打,将元军和各路“义兵”逼得节节败退,整个战场从没出现过两方拉锯现象。而新来的淮扬官吏,则在军队的支持下,将蒙元贵胄和官吏名下的大片牧场,重新变为农田分给了百姓。并且强逼着地方士绅豪族和普通百姓一样交粮纳赋,摊丁入亩。
除了出动军队和官府之外,淮扬商号和各家工坊,也在新光复的土地上,大肆扩张。比起江北,江南的河流更多,水网更密集。可以很方便地建设起大大小小的货运码头,架起高高低低的水车,将羊毛、棉花、蚕丝、麻丝以超出人力百倍的速度纺成纱,然后再织成各种各样的面料,装上货船,销往长江和运河两岸所有愿意接受货物的城市。有的仿阿拉伯式货船,甚至能直接从扬子江入海,然后前往泉州、福州、广州等地,给商家换回大把的金银。
商人逐利,赚到了钱之后,就想赚得更多。而想多赚钱,就得请更多的人工,买更多的原料。于是乎,长期以来被蒙元官府刻意压制着的民间活力,在过去一年内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新开的店铺鳞次节比,各行各业都迅速恢复了生机。
家里有了隔夜粮,兜里有了隔夜钱,百姓们当然不愿意再去过那种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的日子。而能让他们永远保住眼前安稳生活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淮扬大总管府永远占据这里,永远不再离开。
所以,无论几个月来儒林如何闹腾,市井小民们,却极少有人跟着他们瞎起哄,偶尔一两个与常小二类似分不清是非者,也被家长一顿笤帚疙瘩打了回去,“二呆,二呆,没事儿跟在傻子身后扬什么土?人家跟吴公做对,图得是不缴粮纳税! 你图个屁? 有好处也轮不到你头上!野菜饽饽还没吃够么?还是你天生就是贱骨头?!”
“你这老汉,怎么说话呢?”书生们当然不肯让追随者离开,拉着家长的衣袖理论。却被后者一笤帚疙瘩打在手上,抽得龇牙咧嘴,“孬相公,要去你自己去,别拉着我家孩子。谁缺心眼儿啊,任由你拿在手里当烧火棍使?!”
骂罢,押着自己儿孙回家,禁止再离开家门半步。直到听闻淮扬大总管的车驾已经到了江宁城门口儿,才解除了禁令,换上了干净衣服,拉着全家老少到街头上去拜谢恩公。
虽然明知道在几万乃至几十万张面孔里头,恩公朱重九不可能记住自己一家,但老百姓依旧愿意远远地去拜上一拜。不为别的,就为了让老天爷看见,民心到底在哪一边。并不是谁嚷嚷的声音高谁就占理儿,大多数人平时都不说话,可是个个心里头都有一杆称。
所以当朱重九的车驾进入江宁城的时候,道路两边,早就是人山人海了。白发苍苍的宿老跪在香案后,嘴唇颤抖着,不停地祷告膜拜。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们则高高地举着瓜果篮子,不停地向骑在马上的士兵发出邀请,“军爷,您尝尝这个,我家里种的,新鲜!”
“军爷,尝尝我家的苹果。顺便给吴公他老人家也带几个。今天早晨刚摘下来的,还带着露水气呢!”
“军爷您要是不放心,我自己先吃一个。尝尝吧,尝尝咱们江宁人的一片心意!”
“军爷,吴公他老人家坐在哪辆车上啊。他能看见我们吗?”
......
无论是询问的,还是祈求的。骑在马上的近卫旅兵卒,都一概不予回应。他们只管控制住麾下坐骑,彼此拉开距离,横成排,竖成线,为队伍中央的马车提供保护。而站在道路两边的黑衣城管,则手拉起手,一边尽力限制人群朝道路中央挤,一边声嘶力竭地叫嚷,“让一让,老少爷们儿,都让一让。让大总管的马车先过去。别挤了,你们的心意,大总管已经看到了,再挤,就要被马给踩到了!”
“不要挤,不要挤!大总管舟车劳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