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淮南之变(一)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度使,而且把王位也一起继承了下来。
即位后的杨渥就开始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
这是一个记仇的人,他其实很想先把内部的仇人干掉,像是得罪过他的王茂章啦、周隐啦,这些人通通该死。
但你才刚上位,屁股还没坐热呢,就想着杀人,这就有点过分了。
为了不那么过分,杨渥先把精力放在了外面,想通过出门打架来建立自己的威信。
打架的对手还是很好找的,向北是朱温,往南是钟传,东南边有个钱镠,西南方向还有个马殷。
这些人都是大浪淘沙淘出来的真金,真金不怕火炼,每个人都有好几把刷子,不是好惹的。
杨渥开始挑选自己的挑战对象。
朱温肯定不能惹,现在朱泼三都称帝了,手下地痞无赖多的是,你去招惹他,那不是找死吗。
钱镠也不好对付,虽然他和老爹杨行密打架一直充当挨揍的角色,但被揍了这么多次竟然还活着,那就很能说明问题了。自己才刚上位,冒冒失失上去耍一耍,如果被对方给咬一口那就不好看了。
剩下的就只有湖南的马殷和江西的钟传了。
杨渥认为这两个人是软柿子,可以尝试着去捏一捏。
首先被捏的就是钟传。
钟传也很配合,在被捏之前就自己薨掉了。
钟传这个人很厉害,当时被封为南平王,主政江西三十余年,很有政绩。
政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文教,一个是善政。
在文教方面,钟传规定,辖区各州县不举行乡贡(科举考试)。取而代之的是“惟传岁荐士,行乡饮酒礼”,通过推荐、举荐来提拔人才。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有个疑问了,科举考试不是当时最先进的取士制度吗,放着这个好制度不用,反而走回头路,利用早已经过时的举荐(察举制、征辟制)来选拔人才,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其实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要结合当时的具体社会环境来进行是非判断。
科举制度是好,但也要分时候。
隋唐的科举制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难考、录取的人少(看看黄巢、李振就知道了),而且到了唐末的时候科考非常黑暗,舞弊严重,水分很足。
更重要的是这时候的科考已经名存实亡了,全国各地都在打仗,谁给你组织考试,而且即便是组织了考试又能怎么样呢,选人用人也不会在考生里面产生。
而且科举是一层一层来的,先是州、县里举行乡贡考试,胜出者被称为举人,这些人再到中央的尚书省去参加全国考试,然后任官。
问题是尚书省在哪里呢,皇帝三天两头儿地跑出长安城去避难,后来还动不动迁个都啥的,尚书省还有吗,即便是有它还有闲心举行考试吗。
所以说当时的科举制度已经废掉了。
既然废掉了,那也没必要举行什么有名无实的乡贡考试了,直接选人不就得了。
而且钟传选人很厉害,他在位的时候提拔举荐的人才有很多,许多外地的知识分子都跑到江西来凑热闹。
“时举子有以公卿关节不远千里求首荐者,岁尝不下数十辈”。
不仅是公卿阶层向江西聚拢,寒门子弟也纷纷到江西投奔钟传。
当时有个名叫刘望的人写过一首诗,诗名叫做《献江西钟令公》,里面有一句“负笈蓬飞别楚丘,旌旄影里谒文侯” 。里面的“文侯”,就是指钟传,因此钟传又赢得了“旌旄影里一文侯”的称誉。
意思是说全国各地都在打仗,旌旄乱飞,唯独江西钟令公这里安定太平,恢复文教,所以称之为文侯。
正因为钟传恢复文教的努力,晚唐的诗人大多出自江西或者居住在江西,江西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聚集地。
除了文教,还有一点就是善政。
不劳民,不伤财,是为善政。
不仅如此,钟传是个信佛的人,因为信佛,所以在辖区大力倡导佛教。
为此,他供养了许多当时知名的禅师,促进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度使,而且把王位也一起继承了下来。
即位后的杨渥就开始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
这是一个记仇的人,他其实很想先把内部的仇人干掉,像是得罪过他的王茂章啦、周隐啦,这些人通通该死。
但你才刚上位,屁股还没坐热呢,就想着杀人,这就有点过分了。
为了不那么过分,杨渥先把精力放在了外面,想通过出门打架来建立自己的威信。
打架的对手还是很好找的,向北是朱温,往南是钟传,东南边有个钱镠,西南方向还有个马殷。
这些人都是大浪淘沙淘出来的真金,真金不怕火炼,每个人都有好几把刷子,不是好惹的。
杨渥开始挑选自己的挑战对象。
朱温肯定不能惹,现在朱泼三都称帝了,手下地痞无赖多的是,你去招惹他,那不是找死吗。
钱镠也不好对付,虽然他和老爹杨行密打架一直充当挨揍的角色,但被揍了这么多次竟然还活着,那就很能说明问题了。自己才刚上位,冒冒失失上去耍一耍,如果被对方给咬一口那就不好看了。
剩下的就只有湖南的马殷和江西的钟传了。
杨渥认为这两个人是软柿子,可以尝试着去捏一捏。
首先被捏的就是钟传。
钟传也很配合,在被捏之前就自己薨掉了。
钟传这个人很厉害,当时被封为南平王,主政江西三十余年,很有政绩。
政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文教,一个是善政。
在文教方面,钟传规定,辖区各州县不举行乡贡(科举考试)。取而代之的是“惟传岁荐士,行乡饮酒礼”,通过推荐、举荐来提拔人才。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有个疑问了,科举考试不是当时最先进的取士制度吗,放着这个好制度不用,反而走回头路,利用早已经过时的举荐(察举制、征辟制)来选拔人才,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其实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要结合当时的具体社会环境来进行是非判断。
科举制度是好,但也要分时候。
隋唐的科举制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难考、录取的人少(看看黄巢、李振就知道了),而且到了唐末的时候科考非常黑暗,舞弊严重,水分很足。
更重要的是这时候的科考已经名存实亡了,全国各地都在打仗,谁给你组织考试,而且即便是组织了考试又能怎么样呢,选人用人也不会在考生里面产生。
而且科举是一层一层来的,先是州、县里举行乡贡考试,胜出者被称为举人,这些人再到中央的尚书省去参加全国考试,然后任官。
问题是尚书省在哪里呢,皇帝三天两头儿地跑出长安城去避难,后来还动不动迁个都啥的,尚书省还有吗,即便是有它还有闲心举行考试吗。
所以说当时的科举制度已经废掉了。
既然废掉了,那也没必要举行什么有名无实的乡贡考试了,直接选人不就得了。
而且钟传选人很厉害,他在位的时候提拔举荐的人才有很多,许多外地的知识分子都跑到江西来凑热闹。
“时举子有以公卿关节不远千里求首荐者,岁尝不下数十辈”。
不仅是公卿阶层向江西聚拢,寒门子弟也纷纷到江西投奔钟传。
当时有个名叫刘望的人写过一首诗,诗名叫做《献江西钟令公》,里面有一句“负笈蓬飞别楚丘,旌旄影里谒文侯” 。里面的“文侯”,就是指钟传,因此钟传又赢得了“旌旄影里一文侯”的称誉。
意思是说全国各地都在打仗,旌旄乱飞,唯独江西钟令公这里安定太平,恢复文教,所以称之为文侯。
正因为钟传恢复文教的努力,晚唐的诗人大多出自江西或者居住在江西,江西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聚集地。
除了文教,还有一点就是善政。
不劳民,不伤财,是为善政。
不仅如此,钟传是个信佛的人,因为信佛,所以在辖区大力倡导佛教。
为此,他供养了许多当时知名的禅师,促进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