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祖宗为我牵红线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太后与小高子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垮,附近的村民便纷纷赶过来搬砖头。

  原因无他,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一个青壮年一天搬回家的砖可以砌猪圈一圈。一家人全部出动,三五天搬回来的砖也足够隔一个房间所需了。

  起码在那个年代,搬砖是真的能致富的。

  “那我们去看什么?”

  苏女士问了一个直击人心的问题。

  “明代城门遗址旁边新建了一处1:1的仿制建筑。红火得很,今天去看莫得事。赶趟!”

  这大叔看来挺会活学活用,顺带拈了一个老高的口头禅,东西口音这么一合璧,引得我噗呲一声笑了出来。

  笑声还没落地,大腿上就是结结实实地一下。苏女士脸色已经有些难看,我只好赔了个笑脸。又跟司机大叔道了歉才算完。

  时间一旦活络起来了,就跟流水似的。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眨眼就过去,在司机大叔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挨了自己老婆一记‘夺命卡肉爪’的老高终于收敛了自己笑得延长到颧骨的鱼尾纹,勤勤恳恳地接过了‘太后嬢嬢’的背包。

  远远地就看见一座城门,跟博物馆古画里的城门建制相似,青砖砌成,白灰填缝。外城半圈圈拱形瓮城中规中矩,四面各开小门一道。城墙根下有正在拍照的三两游人。

  紧贴着瓮城的城楼修得却有些不同寻常,不知道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歇山式建筑物正面侧面全是开的大小一致的小口,却又不像窗口。密密麻麻地像是被搓方了的蜂窝煤。

  我好奇极了,不禁开口问老高:

  “爸,这叫个什么城楼啊,怎么全是洞洞?”

  老高将苏女士的水杯从背包拿出来,顺手拧开了递过去才回头看我:

  “这严格来说不叫城楼,叫箭楼。”

  他这么一说,我忽然福至心灵。忙接道:

  “那些洞洞原来是用来放箭的啊!太有才了。”

  服侍完‘太后’的‘小高子’,已将水杯收回,又拧紧后继续科普:

  “阳城以前是边塞重镇,照理说该分闸楼、箭楼、城楼这样的形制。这仿制建筑建得不走心。”

  说完应景地摇摇头,被苏女士一个白眼一瞪,立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