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坐九州宿眠帝王楼 统华夏功成千秋业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唬得魏齐胆寒,两国势必会乖乖投降,大王那时不战而屈人之兵,天下一统,有何不可”。
嬴政见李信豪言壮语,信誓旦旦,颇为心动向往,毕竟关乎千秋成败大计,微微冷静,询问王翦道:“王爱卿,你怎么看呢”?
王翦本躲于人群,一言不发,听秦王问话,沉吟道:“以老臣看来,李将军之计倒也可行,只是楚魏齐三国多年来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国力犹存,特别是楚国,处江南鱼米之乡,土地肥沃,幅员辽阔广袤,大王如要攻打楚国,须得谨慎行事”。
嬴政道:“是啊,前路荆棘丛生,困难重重啊”。
王翦道:“事在人为,只要我大秦上下万众一心,最终胜利必然属于我们”。
嬴政缓缓道:“那依将军看来,秦国与楚作战,出动多少兵力才能拿下楚国”!
王翦微微犹豫,沉声道:“六十万”。
嬴政闻语一惊,暗道:六十万,那几乎是秦国所有兵力了,如要被他全部带走,国内可就十分空虚了,徘徊不定,疑惑道:“六十万,未免也太多了吧”。
李信突然道:“臣只须二十万兵马”。
嬴政闻语惊道:“李将军,你是说只须二十万兵马便可消灭楚国”?
李信道:“不错,大王只须拨给臣二十万兵马,不出一年,臣定可扫平楚国”。
嬴政道:“李将军会不会太草率了”?
李信昂然道:“军中无戏言,请大王相信微臣,臣若灭不掉楚国,甘愿提头来见”。
嬴政踱步,缓缓道:“王将军,你可能统领这二十万兵马灭掉楚国”。
王翦道:“臣恐怕不行”。
李信自度此次灭燕全是自己功劳,如今却被王翦抢了去,心中很不是滋味,乘机讥道:“王将军老矣,竟如此畏战”。
王翦微笑,对嬴政道:“李将军后生可畏,胆魄过人,老臣苍老之躯,无法相比,臣请告老还乡,躬耕田林,还望大王应允”。
嬴政思忖:这李信在灭赵、燕之时出过大力,未尝一败,军功赫赫,也算是颇会用兵打仗,倒不是庸夫脓包,而王翦在外征战多年,心已沧桑,所谓英雄迟暮,壮士暮年,不免心生胆怯。那楚国虽然地大物博,多年来与我大秦数次较量均是惨败,早已不堪一击,一蹶不振,如今王翦却要领六十万大军去攻打楚国,若要胜了还好,若他临阵倒戈,反叛大秦,那可如何是好,岂非自掘坟墓,正是人心隔肚皮,不可不防。如今天下局势明朗,倒不如让李信领兵前去,秦国也好保存国力,以防谋变。王翦一生征战,对大秦倒也忠心耿耿,不如随了他的意,放他回去,也算两全其美,念及于此,朗声道:“寡人本想请王将军领兵征伐楚国,为大秦再次扫除障碍,将军却是不肯”,叹口气道:“好吧,王将军在外征战多年,为大秦立下汗马功劳,劳苦功高,想必十分劳累困顿,是该好好休息休息了,爱卿既然有心归隐,寡人怎能不允,你就回去颐养天年吧”。
王翦拜道:“多谢大王成全”。
却说王贲在一侧观摩局势,见父亲突然提及隐退,甚是不解,攻楚机会被李信抢了去,甚是不忿,私语王翦道:“父亲,你怎么把攻打楚国的机会荣誉让给了李信,白白便宜了他,刚才他言语排挤您,您没看到吗,怎可让小人得志”?
王翦淡然道:“言语之间一点冲突,算得了什么,何必放在心上,儿子呀,你要心胸开阔”,又道:“你还不懂,他其实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为父这是审时度势,明哲保身呀”。
王贲疑惑道:“父亲何出此言”?
王翦悠悠道:“楚国建国数百年,文脉深厚,国基稳固,曾经称霸中原,雄视天下,虽然近些年有些没落,实力仍不容小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况且楚国地貌复杂,国土辽阔,打起仗来,加上魏齐两国相助,如要灭之谈何容易?李将军年少轻狂,豪言二十万兵马便可拿下楚国,实在是太过莽撞了”。
王贲笑道:“原来如此,还是父亲老谋深算,李信太年轻了,吃亏的定然是他”,又道:“那父亲却为何一定要隐退呢”?
王翦叹道:“凭为父多年领兵征战经验,如要灭楚,旷日持久,须倾全国之力,非六十万军队不可,如此一来,动摇国本,为父手握重兵,大王猜忌心重,必然忌惮于我,如何能对我放心。为父既已表露此意,大王已然疑心于我,只须我统领二十万兵马,可为父深知这是万万不行的,到头来一定会惨败,为父却没有选择余地,怎能拿二十万条秦国人命开玩笑。大王倚重笃信李将军,我自知劝说无用,大王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心意,如要纠缠下去,功高震主,反而加重大王疑心。国家患难之时,正值用人之际,我若与李将军苦苦相争,就算不会两败俱伤,李将军定然会记恨于我,惹世人耻笑,倒不如及时退让,既消除了大王心头忧虑,也让李将军一展身手,大家也落得个一身轻松,何乐而不为”。
王贲感慨道:“父亲急流勇退,拿得起放得下,孩儿却贪图功名,实在羞愧啊”。
王翦道:“贲儿,你还年轻,不必自责,咱父子都是为大秦着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这份心就够了”。
王贲道:“谨遵父亲教诲”。
王翦徐徐道:“我料定李将军这一去,不久便会大败而归,那时秦王必然还会相邀为父出山,这是为父不愿看到的,这样吧,贲儿,你可求大王让你领兵侵袭魏地,扰乱楚国后方营地,扫除秦国后顾之忧,意在随时全力支援协助李将军队伍,凭你的军事才干,就算拿下整个魏国也未尝不可,那时就算李将军落败而归,也不算无功而返,秦国也不至于一败涂地”。
王贲道:“父亲所言极是”,转而拜秦王道:“大王,臣愿领兵攻打魏国,与李将军一同为国争光”。
嬴政忽闻王贲之言,寻思已经罢了王翦职位,再拒绝王贲请求令其父子难堪,王氏家族脸上无光,便道:“王将军此言当真”?
王贲决然道:“正是”。
嬴政道:“王将军一心建功立业,可喜可贺,你要多少兵马”!
王贲道:“十万兵马即可”。
一言既出,群臣哗然,纷纷侧目,难信他领十万兵马便敢攻打魏国,李信亦在心里冷笑:“小子不知天高地厚”。
嬴政闻语颇为高兴,心中稍一权衡,道:“好,寡人就给你十万兵马”,又笑道:“我大秦有李将军,王将军这等栋梁之才,何愁不得天下”,又道:“寡人封李信、王贲为大将军,副将自选,各攻楚魏,寡人在这咸阳宫中静候二位将军早日凯旋归来”。
李信王贲道:“多谢大王,臣等定不辱使命”。
王贲慨然道:“臣若要攻魏,须得越过楚国北方十余座城池,臣愿以身请命,率先出兵,待拿下楚国这些土地,讨个好彩头,也好为李将军腾路,解除李将军后顾之忧”。
嬴政欣然道:“王将军胆识非凡,如此最好不过了”。
李信不悦道:“臣自能扫除屏障,何须王将军费心”。
嬴政道:“二位将军无须争了,就按寡人说的办,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又道:“今天本是祝贺王翦、李信两位将军灭燕归来,普天同庆的好日子,打仗之事暂且放一放,来,大家为两位将军举杯,今日众爱卿放开痛饮吧”。
便是歌舞招展,灯光摇曳,众人早已饿得肚子呱呱叫,风卷残云般将美味佳肴一扫而净,又是美酒下肚,醉生梦死,如此在神仙梦幻中流连忘返,夜深才尽兴而归。
往后几日,王翦交罢兵权,将诸事安排妥当,叮嘱王贲一番,果回频阳老家享福去了,接着王贲操备兵马,邀立姓一同前往魏国打仗锻炼锻炼,立姓欣然应允,三日后大军出发,经由韩国,进击魏国南部地区,果与楚国边防部队遭遇,两军混战数日,楚军不敌,逃往南方,秦军占领楚军大片土地,接而迂回北上,一路势如破竹,摧枯拉朽,直逼魏都大梁。
且说王贲率领秦军兵发咸阳,大军高歌猛进,也只月余,已然抵达魏国都城,将大梁围了个水泄不通,王贲本想一鼓作气,一举攻克大梁,无奈大梁城墙高深坚固,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抵抗,坚守不出,王贲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且说秦国连年与诸侯战争,既灭韩赵,又连连攻占魏国周边地区,魏都大梁早已是一座孤城,只因大梁北有黄河,西临鸿沟,既有水利之便,魏军补给动脉不断,这才有恃无恐,与秦军数次交战,均不落下风。
且说立姓随王贲出征,长久以来王贲纵横南北,天下无敌,已然领略了王贲的军事才干,此时见秦军停滞不前,王贲整日愁容满面,于心不忍,献计王贲道:“将军攻打大梁,已有月余,却久攻不下,这样下去如何是好”!
王贲愁道:“是啊,我本以为半月便可拿下大梁城,没想到魏军竟如此英勇,负隅顽抗到现在,倒是出乎意料”!
立姓道:“将军如要拿下大梁城,倒是有一计可施”!
王贲喜道:“兄弟有何良策,快快说来”。
立姓道:“大梁城地势低洼,城墙牢固,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致命的弱点,将军若要硬攻着实不易,却可利用他的弱点,一击必杀”,接着道:“大梁周围有黄河鸿沟两条大河,将军可以命士兵开凿疏通,将两河之水引至大梁城下,等到黄河泛滥之时,就是城中魏军灭亡之日,那时魏军可谓叫天不应,将军何须费一兵一卒,便可轻易消灭魏国了”,见王贲踟蹰不定,问道:“将军认为不妥吗”?
王贲叹口气,道:“老弟呀,这个计策我老早也想到了,只是此计太过阴损,实施起来攻下大梁城自然不费吹灰之力,只是这样一来无数百姓也要被淹死,多造杀孽呀”!
立姓看王贲举棋不定,劝道:“将军,现在不是仁慈的时候,两国打仗,死伤在所难免,妇人之仁乃兵家大忌,将军熟读兵法,不会不知,且不说十万秦兵苦苦与魏军对峙,庞大队伍多待一天便多消耗一丝力量,若不变通迟早被魏军拖垮,再说李信此刻亦领兵攻打楚国,秦军两线作战,兵力分散,本应速战速决,不宜持久作战,如若给了魏军喘息之机,再联合别国军队反攻我军,那就十分被动了,将军切莫犹豫,早做决定,大王肯定望眼欲穿,此刻盼望着将军大胜归来啊”。
王贲看立姓说得慷慨激昂,自知秦兵在此一直拖下去百害而无一利,又确实没有其他办法迅速攻下大梁,徘徊良久,黯然道:“好吧,就按你的计策行事吧,唉,我王贲怕是要背负千古骂名了”。
立姓见王贲同意,喜道:“将军不必忧虑,将军这是为国家做贡献,为百姓谋福利,美名必将永垂青史”。
事已至此,王贲无可奈何,便依立姓之计,命两万士兵分作两批,沿黄河鸿沟,抄通往大梁近道,同时开工,深挖沟渠,留下士兵依然驻扎大梁城下,威慑魏军,时一月,渠道成,王贲命人开闸放水,刹时间,两条大河波涛汹涌,河水奔流而下,一泻千里,直涌大梁城下,大梁城瞬时淹没在惊涛骇浪之中,看那风起云涌,天地变色,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乌云之中。
虽说洪水顷刻而至,大梁城墙西北两面尽遭侵袭,王贲等人本以为大梁城即便再固若金汤,不出半月,必然倒塌,却是小看了大梁城。欲说当年魏惠王建造大梁城墙之时,可谓煞费苦心,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最优质的材料,找来天下最优秀的工匠,四面城墙乃以水泥混凝土浇筑大青石而成,自然坚固无比,莫说寻常刀剑利器伤之不得,即便用大炮火药轰炸也无济于事,当年齐军无数次攻打大梁也进展不得。此刻王贲看大梁城浸泡海水之中,一片汪洋,进也不是,退更不是,也只能望洋兴叹,无计可施,大梁城如此整整撑了三个月之久,城墙这才裂出缝隙,水流得以乘隙而入,接着大水来回冲击,两面城墙轰然倒塌,怒水尽灌大梁城。
水淹大梁,王贲叹道:“终于倒了”,秦军也都喜上眉梢,一洗倦容,俱叹道:“终于熬到头了”。看那江水滔滔,一发不可收拾,大梁城中鬼哭狼嚎,哀声遍野,无数百姓官兵乱作一团,无处逃命,顷刻被洪水吞噬,消失不见,多少人死于非命。正是水火无情,洪水淹城不到半日,只见魏王假一众乘坐小船,拨开涟漪,出城投降。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唬得魏齐胆寒,两国势必会乖乖投降,大王那时不战而屈人之兵,天下一统,有何不可”。
嬴政见李信豪言壮语,信誓旦旦,颇为心动向往,毕竟关乎千秋成败大计,微微冷静,询问王翦道:“王爱卿,你怎么看呢”?
王翦本躲于人群,一言不发,听秦王问话,沉吟道:“以老臣看来,李将军之计倒也可行,只是楚魏齐三国多年来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国力犹存,特别是楚国,处江南鱼米之乡,土地肥沃,幅员辽阔广袤,大王如要攻打楚国,须得谨慎行事”。
嬴政道:“是啊,前路荆棘丛生,困难重重啊”。
王翦道:“事在人为,只要我大秦上下万众一心,最终胜利必然属于我们”。
嬴政缓缓道:“那依将军看来,秦国与楚作战,出动多少兵力才能拿下楚国”!
王翦微微犹豫,沉声道:“六十万”。
嬴政闻语一惊,暗道:六十万,那几乎是秦国所有兵力了,如要被他全部带走,国内可就十分空虚了,徘徊不定,疑惑道:“六十万,未免也太多了吧”。
李信突然道:“臣只须二十万兵马”。
嬴政闻语惊道:“李将军,你是说只须二十万兵马便可消灭楚国”?
李信道:“不错,大王只须拨给臣二十万兵马,不出一年,臣定可扫平楚国”。
嬴政道:“李将军会不会太草率了”?
李信昂然道:“军中无戏言,请大王相信微臣,臣若灭不掉楚国,甘愿提头来见”。
嬴政踱步,缓缓道:“王将军,你可能统领这二十万兵马灭掉楚国”。
王翦道:“臣恐怕不行”。
李信自度此次灭燕全是自己功劳,如今却被王翦抢了去,心中很不是滋味,乘机讥道:“王将军老矣,竟如此畏战”。
王翦微笑,对嬴政道:“李将军后生可畏,胆魄过人,老臣苍老之躯,无法相比,臣请告老还乡,躬耕田林,还望大王应允”。
嬴政思忖:这李信在灭赵、燕之时出过大力,未尝一败,军功赫赫,也算是颇会用兵打仗,倒不是庸夫脓包,而王翦在外征战多年,心已沧桑,所谓英雄迟暮,壮士暮年,不免心生胆怯。那楚国虽然地大物博,多年来与我大秦数次较量均是惨败,早已不堪一击,一蹶不振,如今王翦却要领六十万大军去攻打楚国,若要胜了还好,若他临阵倒戈,反叛大秦,那可如何是好,岂非自掘坟墓,正是人心隔肚皮,不可不防。如今天下局势明朗,倒不如让李信领兵前去,秦国也好保存国力,以防谋变。王翦一生征战,对大秦倒也忠心耿耿,不如随了他的意,放他回去,也算两全其美,念及于此,朗声道:“寡人本想请王将军领兵征伐楚国,为大秦再次扫除障碍,将军却是不肯”,叹口气道:“好吧,王将军在外征战多年,为大秦立下汗马功劳,劳苦功高,想必十分劳累困顿,是该好好休息休息了,爱卿既然有心归隐,寡人怎能不允,你就回去颐养天年吧”。
王翦拜道:“多谢大王成全”。
却说王贲在一侧观摩局势,见父亲突然提及隐退,甚是不解,攻楚机会被李信抢了去,甚是不忿,私语王翦道:“父亲,你怎么把攻打楚国的机会荣誉让给了李信,白白便宜了他,刚才他言语排挤您,您没看到吗,怎可让小人得志”?
王翦淡然道:“言语之间一点冲突,算得了什么,何必放在心上,儿子呀,你要心胸开阔”,又道:“你还不懂,他其实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为父这是审时度势,明哲保身呀”。
王贲疑惑道:“父亲何出此言”?
王翦悠悠道:“楚国建国数百年,文脉深厚,国基稳固,曾经称霸中原,雄视天下,虽然近些年有些没落,实力仍不容小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况且楚国地貌复杂,国土辽阔,打起仗来,加上魏齐两国相助,如要灭之谈何容易?李将军年少轻狂,豪言二十万兵马便可拿下楚国,实在是太过莽撞了”。
王贲笑道:“原来如此,还是父亲老谋深算,李信太年轻了,吃亏的定然是他”,又道:“那父亲却为何一定要隐退呢”?
王翦叹道:“凭为父多年领兵征战经验,如要灭楚,旷日持久,须倾全国之力,非六十万军队不可,如此一来,动摇国本,为父手握重兵,大王猜忌心重,必然忌惮于我,如何能对我放心。为父既已表露此意,大王已然疑心于我,只须我统领二十万兵马,可为父深知这是万万不行的,到头来一定会惨败,为父却没有选择余地,怎能拿二十万条秦国人命开玩笑。大王倚重笃信李将军,我自知劝说无用,大王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心意,如要纠缠下去,功高震主,反而加重大王疑心。国家患难之时,正值用人之际,我若与李将军苦苦相争,就算不会两败俱伤,李将军定然会记恨于我,惹世人耻笑,倒不如及时退让,既消除了大王心头忧虑,也让李将军一展身手,大家也落得个一身轻松,何乐而不为”。
王贲感慨道:“父亲急流勇退,拿得起放得下,孩儿却贪图功名,实在羞愧啊”。
王翦道:“贲儿,你还年轻,不必自责,咱父子都是为大秦着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这份心就够了”。
王贲道:“谨遵父亲教诲”。
王翦徐徐道:“我料定李将军这一去,不久便会大败而归,那时秦王必然还会相邀为父出山,这是为父不愿看到的,这样吧,贲儿,你可求大王让你领兵侵袭魏地,扰乱楚国后方营地,扫除秦国后顾之忧,意在随时全力支援协助李将军队伍,凭你的军事才干,就算拿下整个魏国也未尝不可,那时就算李将军落败而归,也不算无功而返,秦国也不至于一败涂地”。
王贲道:“父亲所言极是”,转而拜秦王道:“大王,臣愿领兵攻打魏国,与李将军一同为国争光”。
嬴政忽闻王贲之言,寻思已经罢了王翦职位,再拒绝王贲请求令其父子难堪,王氏家族脸上无光,便道:“王将军此言当真”?
王贲决然道:“正是”。
嬴政道:“王将军一心建功立业,可喜可贺,你要多少兵马”!
王贲道:“十万兵马即可”。
一言既出,群臣哗然,纷纷侧目,难信他领十万兵马便敢攻打魏国,李信亦在心里冷笑:“小子不知天高地厚”。
嬴政闻语颇为高兴,心中稍一权衡,道:“好,寡人就给你十万兵马”,又笑道:“我大秦有李将军,王将军这等栋梁之才,何愁不得天下”,又道:“寡人封李信、王贲为大将军,副将自选,各攻楚魏,寡人在这咸阳宫中静候二位将军早日凯旋归来”。
李信王贲道:“多谢大王,臣等定不辱使命”。
王贲慨然道:“臣若要攻魏,须得越过楚国北方十余座城池,臣愿以身请命,率先出兵,待拿下楚国这些土地,讨个好彩头,也好为李将军腾路,解除李将军后顾之忧”。
嬴政欣然道:“王将军胆识非凡,如此最好不过了”。
李信不悦道:“臣自能扫除屏障,何须王将军费心”。
嬴政道:“二位将军无须争了,就按寡人说的办,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又道:“今天本是祝贺王翦、李信两位将军灭燕归来,普天同庆的好日子,打仗之事暂且放一放,来,大家为两位将军举杯,今日众爱卿放开痛饮吧”。
便是歌舞招展,灯光摇曳,众人早已饿得肚子呱呱叫,风卷残云般将美味佳肴一扫而净,又是美酒下肚,醉生梦死,如此在神仙梦幻中流连忘返,夜深才尽兴而归。
往后几日,王翦交罢兵权,将诸事安排妥当,叮嘱王贲一番,果回频阳老家享福去了,接着王贲操备兵马,邀立姓一同前往魏国打仗锻炼锻炼,立姓欣然应允,三日后大军出发,经由韩国,进击魏国南部地区,果与楚国边防部队遭遇,两军混战数日,楚军不敌,逃往南方,秦军占领楚军大片土地,接而迂回北上,一路势如破竹,摧枯拉朽,直逼魏都大梁。
且说王贲率领秦军兵发咸阳,大军高歌猛进,也只月余,已然抵达魏国都城,将大梁围了个水泄不通,王贲本想一鼓作气,一举攻克大梁,无奈大梁城墙高深坚固,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抵抗,坚守不出,王贲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且说秦国连年与诸侯战争,既灭韩赵,又连连攻占魏国周边地区,魏都大梁早已是一座孤城,只因大梁北有黄河,西临鸿沟,既有水利之便,魏军补给动脉不断,这才有恃无恐,与秦军数次交战,均不落下风。
且说立姓随王贲出征,长久以来王贲纵横南北,天下无敌,已然领略了王贲的军事才干,此时见秦军停滞不前,王贲整日愁容满面,于心不忍,献计王贲道:“将军攻打大梁,已有月余,却久攻不下,这样下去如何是好”!
王贲愁道:“是啊,我本以为半月便可拿下大梁城,没想到魏军竟如此英勇,负隅顽抗到现在,倒是出乎意料”!
立姓道:“将军如要拿下大梁城,倒是有一计可施”!
王贲喜道:“兄弟有何良策,快快说来”。
立姓道:“大梁城地势低洼,城墙牢固,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致命的弱点,将军若要硬攻着实不易,却可利用他的弱点,一击必杀”,接着道:“大梁周围有黄河鸿沟两条大河,将军可以命士兵开凿疏通,将两河之水引至大梁城下,等到黄河泛滥之时,就是城中魏军灭亡之日,那时魏军可谓叫天不应,将军何须费一兵一卒,便可轻易消灭魏国了”,见王贲踟蹰不定,问道:“将军认为不妥吗”?
王贲叹口气,道:“老弟呀,这个计策我老早也想到了,只是此计太过阴损,实施起来攻下大梁城自然不费吹灰之力,只是这样一来无数百姓也要被淹死,多造杀孽呀”!
立姓看王贲举棋不定,劝道:“将军,现在不是仁慈的时候,两国打仗,死伤在所难免,妇人之仁乃兵家大忌,将军熟读兵法,不会不知,且不说十万秦兵苦苦与魏军对峙,庞大队伍多待一天便多消耗一丝力量,若不变通迟早被魏军拖垮,再说李信此刻亦领兵攻打楚国,秦军两线作战,兵力分散,本应速战速决,不宜持久作战,如若给了魏军喘息之机,再联合别国军队反攻我军,那就十分被动了,将军切莫犹豫,早做决定,大王肯定望眼欲穿,此刻盼望着将军大胜归来啊”。
王贲看立姓说得慷慨激昂,自知秦兵在此一直拖下去百害而无一利,又确实没有其他办法迅速攻下大梁,徘徊良久,黯然道:“好吧,就按你的计策行事吧,唉,我王贲怕是要背负千古骂名了”。
立姓见王贲同意,喜道:“将军不必忧虑,将军这是为国家做贡献,为百姓谋福利,美名必将永垂青史”。
事已至此,王贲无可奈何,便依立姓之计,命两万士兵分作两批,沿黄河鸿沟,抄通往大梁近道,同时开工,深挖沟渠,留下士兵依然驻扎大梁城下,威慑魏军,时一月,渠道成,王贲命人开闸放水,刹时间,两条大河波涛汹涌,河水奔流而下,一泻千里,直涌大梁城下,大梁城瞬时淹没在惊涛骇浪之中,看那风起云涌,天地变色,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乌云之中。
虽说洪水顷刻而至,大梁城墙西北两面尽遭侵袭,王贲等人本以为大梁城即便再固若金汤,不出半月,必然倒塌,却是小看了大梁城。欲说当年魏惠王建造大梁城墙之时,可谓煞费苦心,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最优质的材料,找来天下最优秀的工匠,四面城墙乃以水泥混凝土浇筑大青石而成,自然坚固无比,莫说寻常刀剑利器伤之不得,即便用大炮火药轰炸也无济于事,当年齐军无数次攻打大梁也进展不得。此刻王贲看大梁城浸泡海水之中,一片汪洋,进也不是,退更不是,也只能望洋兴叹,无计可施,大梁城如此整整撑了三个月之久,城墙这才裂出缝隙,水流得以乘隙而入,接着大水来回冲击,两面城墙轰然倒塌,怒水尽灌大梁城。
水淹大梁,王贲叹道:“终于倒了”,秦军也都喜上眉梢,一洗倦容,俱叹道:“终于熬到头了”。看那江水滔滔,一发不可收拾,大梁城中鬼哭狼嚎,哀声遍野,无数百姓官兵乱作一团,无处逃命,顷刻被洪水吞噬,消失不见,多少人死于非命。正是水火无情,洪水淹城不到半日,只见魏王假一众乘坐小船,拨开涟漪,出城投降。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