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从今天开始亲政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3章:三让三辞吞吴地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个位置。)

  这皇帝做着,没有一点的爽感,无时无刻不胆颤心惊!

  只想着早日把这个“职位”辞掉。

  李仁让、洪解、孙承宗三个人,为了保命,为了给新主表忠心,不等李靖授意,便主动的表示,要率吴疆土臣民,归附炎国,效忠炎帝!

  他们迫不及待的要把刚刚光复的吴国给卖掉!

  李靖暗喜,心说:“识时务啊!”表面上却恼怒,将他们骂了一顿:[我陛下命我来,是为了给友邦报仇的,怎么能这么做呢?要是这么做了,世人还道我炎国来这里,是为了吞并友邦呢!]

  他的这番话,当然做不得真。

  李仁让、洪解、孙承宗等人也心里如明镜似的。

  于是这三个人,纠集皇族残活、官场同僚、以及士民(在京的),上演了一场万民书的大戏码!

  清河北路的刘杰、高有功、黄良辅、刘清邦四人,刚做伪越的王爷一个月,又立马的见风使舵,向李靖投书,痛斥伪越,与伪越划清界限,表示愿意归顺炎国、效忠炎帝!为了表示忠心,还要把家属重新送回都城去!

  人心所向啊!

  所谓人心即天心。

  天道之所在,谁又敢逆呢?

  李靖勉为其难收下,代转炎国,奏请炎帝定夺。

  消灭了王匡部主力之后,李靖又命卫青、戚继光分兵两路,进发清南西路、清南东路。

  乱匪祸乱吴国时。这两路是重灾区。几乎全面陷落。

  乱匪主力北上,攻打吴都,在这两路的地盘上,也还有部分留守匪兵。

  李靖部千里奔袭吴都城时,从清南东路的地面上横穿而过,留守匪兵闭门不出,不敢阻拦。

  卫青、戚继光清剿乱匪,一路上去,乱匪要么望风而降,要么弃城逃跑,顺利至极!

  到十一月下旬,两路全面光复!

  只有小股残匪,一头扎进了浮云山、巫岭山脉中,一时清剿未尽。

  刘玄收到李靖转送来的文书,对于李仁让等人要归附的请求,予以了婉拒。

  ·好意心领了,吴地是你李家的江山,我怎么好侵占了?

  ·要是我侵占了,岂不和那些蛮夷、贼匪一样了?

  旨意送到李靖的手上,李靖转交李仁让。

  李仁让岂能就相信了这些鬼话?

  他是胆小怕事惜命,不敢为祖宗江山和炎国怼,但是,并不代表他傻。

  肚子里暗暗的腹诽炎帝卑鄙无耻不要脸:明明是要吞我李家的江山,却搞得像我李家上赶着倒送似的!踏马的!

  但是,形势不如人啊!

  他现在虽然名义是吴国皇帝,住在皇宫里。可是,连宫里的侍卫,可都是炎军啊!

  他就是一个傀儡!一个木偶罢了!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李仁让又再复请,执意要归附炎国、让位炎帝!

  反省了李家治理江山,说是失德,所以导致了民变。

  李家已经没有资格坐江山了。

  又吹捧了炎帝,说炎帝为君,是上顺乎天意,下应乎民心的。



  执政失德是极其严重的事情。

  武王伐纣的时候,纣王是天子,权力天授。

  武王是诸侯,以诸侯征伐天子,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名不不正言不顺的事情。

  即便打赢了纣王,夺了其位,也是逆贼!

  所以,为了给这场征伐正名,使得来的天子之位坐的名正言顺,周发明出了德的概念。

  所谓“德”,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宗、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

  反应在律法上,便是“实施德教,用刑宽缓”。

  “以德配天”的提出,是夏邦政治文化的一个飞跃,在继承了君权天授的基础上,对“君权天授”又进行了发展,提高了人的地位。

  有德则有天命。

  无德则天命也就不在了。

  要求君主治理天下,要把德作为一个准绳,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的胡作非为,随心所欲。这就是所谓的[德治]。

  为了给“德”这个概念背书,又把三皇五帝什么的老祖宗拉出来,将他们吹捧成有德的典范,说他们就是主张德治的。

  这些老祖宗既然就是德治的典范,那么我推出德,就不算是不敬祖宗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