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西川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许褚的声音雄壮,此时他的雄壮之中还带着些许的沙哑,这一生凄厉的大吼,让这里的气氛再次变得凄厉哀伤了起来。
就连一直强忍着悲伤,不流一滴眼泪的任城王妃孙氏,此时都忍受不住了,一下子就崩溃了。
“送!”众多虎卫军也紧随其后,高声大喝着,“任城王!”
“送!”虎卫军之后,变成了威武百官的大喝,“任城王!”
“送!”最后的最后,就是无数的士卒在大喝,“任城王!”
为任城王曹彰送行的声音此起彼伏,一阵阵高声呼喊的浪潮,响彻了洛阳城!
“起棺!”曹丕取代了曹彰儿子曹楷的身份,直接宣布了起棺!
而负责抬棺的也不单单是曹丕封赏给曹彰的虎贲军,最前面的那个人,赫然是曹丕的嫡长子,平原王曹叡!
这一幕更是让众人心惊胆战,没有想到棺材里这个家伙居然还有这种殊荣!
曹彰那重达数百斤的实木棺材,可以算得上是洛阳城中最好的了!
而曹彰的这场葬礼也可以算得上是这洛阳城中最高的了。
曹丕在不久之前,下发了一份诏书,名字叫做《终制》。
其实各朝各代都有做《终制》的习惯,同时也算是让这满朝的文武知道知道,这个皇帝的性格如何。
而曹丕的《终制》通篇透露着这个信息,抠门,几乎极致的抠门!
“礼,国君即位为椑,椑音扶历反。存不忘亡也。昔尧葬谷林,通树之,禹葬会稽,农不易亩,故葬于山林,则合乎山林。封树之制,非上古也,吾无取焉。
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
骨无痛痒之知,頉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
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
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
季孙以玙璠敛,孔子历级而救之,譬之暴骸中原。
宋公厚葬,君子谓华元、乐莒不臣,以为弃君于恶。汉文帝之不发,霸陵无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树也。
霸陵之完,功在释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是释之忠以利君,明帝爱以害亲也。
忠臣孝子,宜思仲尼、丘明、释之之言,鉴华元、乐莒、明帝之戒,存于所以安君定亲,使魂灵万载无危,斯则贤圣之忠孝矣。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
‘桑、霍为我戒’,不亦明乎?其皇后及贵人以下,不随王之国者,有终没皆葬涧西,前又以表其处矣。
盖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延陵葬子,远在嬴、博,魂而有灵,无不之也,一涧之闲,不足为远。
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
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其以此诏藏之宗庙,副在尚书、秘书、三府。”
这篇《终制》非但没有提倡奢华下葬,没有提倡陪葬和活祭不说,还从头到尾都都在告诉天下百姓,他们日子不好过!
赶紧保护照顾好自己,至于父母兄弟的葬礼墓地,尽量简单,归隐山林也不是一个坏了的选择!
至于汉代的丁忧礼仪,一直在崇尚儒家的曹丕也有所更改!
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也必须离职,这是大汉奉行了足足四百年的丁忧!
但是曹丕提出来的是,於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
这个都不能说是简陋了,这是纯粹的要改变一个习俗和观念啊!
在这种情况下,在曹丕给自己的《终制》都定下来了基调之后,曹丕给了曹彰完全不同的待遇!
下葬之时,朝廷赐他銮辂龙旗、虎贲勇士一百人,仿照汉朝东平王刘苍的旧例!
这简直就是完全超规格了,别说这个时期的人物了,整个大汉也就是他效仿的那位东平王刘苍能够比拟!
东平王刘苍,汉光武大帝刘秀的亲生儿子不说,还是最有才华,最有潜力的那一个,甚至有野史记载他曾经差点成为了大汉皇帝!
汉明帝永平元年为骠骑将军在朝辅政,也是整个大汉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朝廷之中位极人臣辅政的藩王!
不单单如此,每当汉明帝出外巡视时,便由刘苍在京留守,侍卫皇太后,也就是所谓的监国!
这个人一声辅佐了明章两任皇帝,并且深受他们的信任!
在刘苍日后,他得到的待遇,堪称数百年之最了!
从刘苍生病开始,汉章帝迅速派遣名医,小黄门照看疾病,使者的车驾往来不断。
又设置千里驿马,传递消息问候起居情况。
第二年正月亮,帝下诏告诉中傅,封存然后献上刘苍自建垂以来的奏章及所作害、记、赋、颂、七言、别字、歌诗,汇集在一起以便阅览它们。
同时在刘苍去世之后,下葬那更是重中之重了!
章帝派遣大鸿膻持节,五官中郎将副监督丧葬,以及将作使者共六人,命四姓小侯诸国王公主全都到束平奔丧,赐钱前后一亿,布九葛匹。
等到正式下葬时,汉章帝那更是亲自下策说:“建初八年三月己卯。
皇帝说:王宏大显赫,为王室辛勤工作,先帝亲自策命,在前世便已明显。出京城担任藩王辅助国家,蛊尊慈慎彰明德行,遵循礼制而不违背,在百姓中有着好的名望。
上天不善,不报答有上等仁德之人,使我只剩下一个人,日夜孤孤单单,设有终时。如今韶命有司加赐鸾车乘马,龙旗九条飘带,百名虎贲,护送王去。
不是我那惠王,谁能受此恩惠!如王魂魄有灵,保住这恩宠和荣耀。呜呼哀哉。”
(原文是真找不到了,这是东拼瞎凑的翻译版本了,能够看出来,这个待遇很厉害!)
大汉东平王葬礼就已经是这么多年天下葬礼的天花板了,但凡是这个规格的,那绝对是对皇帝和对国家有极大恩惠的!
都也让满朝文武为一个人办事送葬,这种待遇,若非有补天之功的亲信之人,断然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曹丕给他谥号“威王”,送他东平王故事一般的葬礼,都挡不住他的愧疚!
就在曹丕亲自扶棺,平原王曹叡亲自抬着棺木的这种情形之下,任城王曹彰的棺木终于被他们给抬了出来!
就在曹彰的棺材一上洛阳城的街道,整个天空一下子就变得阴暗起来了!
太阳迅速的被遮住,大风也非常快速的吹了起来。
狂风带着呜咽的声音从天空之中,就这么响彻起来了。
“这声音…怎么听着这么像是哭泣?”曹丕等人并不是傻子,这么明显的声音哪里能够听不到的!
一直在队伍里混着的桑干听到了这些呜咽之声,突然脸色大变,整个人都开始了颤抖起来了!
而远处的曹丕,也将贾诩找了过来,询问他这是什么异像!
“回陛下的话,这些呜咽之人,都是给任城王的送丧者!
他们据说都是过去因战乱而死的魂灵,也没有棺椁收殓。
任城王仁慈恩惠,埋葬了这些枯骨。死者在地下有灵,心知感激,所以赞美其恩德。”
贾诩不知道这个解释合不合适,但是这空中的呜咽之声,这突如其来的昏暗,再加上他不久之前得到的消息,他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拾遗记眠七》:“任城王彰,武帝之子也。
少而刚毅,学阴阳纬候之术,诵《六经》、《洪范》之书数千言。
武帝谋伐吴、蜀,问彰取便利行师之决。
王善左右射,学击剑,百步中髭发。时乐浪献虎,文如锦斑,以鉄为槛,枭殷之徒,莫敢轻视。
彰曳虎尾以绕臂,虎弭耳无声。莫不服其神勇。时南越献白象子在帝前,彰手顿其鼻,象伏不动。
文帝鋳万斤钟,置崇华殿,欲徙之,力士百人不能动,彰乃负之而趋。四方闻其神勇,皆寝兵自固。
帝曰:“以王之雄武,吞并巴蜀,如鸱衔腐鼠耳!”彰薨,如汉东平王葬礼。
及丧出,空中闻数百人泣声。送者皆言,昔乱军相伤杀者,皆无棺椁,王之仁惠,收其朽骨,死者欢于地下,精灵知感,故人美王之德。国史撰《任城王旧事》三卷,晋初藏于秘阁。”
这段记载算不得什么正式的记载,毕竟这是出自《拾遗记》,那玩意据说是西晋时期写的小说,但是作者将这个写出来,是因为里面提到了另一本书,《任城王旧事》算得上是正史,其中包括爱妾换马等等记载。
不过这本《任城王旧事》被收录到了晋朝的宫廷,也就是传说中的秘阁之中,说实在的不好说还能找到。
至于这件所谓的历史记载,其实作者如果往往科学的角度来解释的话,说白了也可以理解为那天天气不好,空中传来哭嚎的声音,完全可以理解为风声,再加上任城王曹彰收敛尸骸,主要是想要说这就是任城王曹彰仁义!)
曹丕听着那如同发出来呜咽之声的阵阵阴风狂风,心中也是概慨万千!
曹丕带着曹彰的棺木,一路几乎没有阻挠的来到了下葬的地方!
看着被放进洞穴之中的棺木,便是曹丕这种人,都忍不住满脸都是泪千行!
看着一捧一捧的土覆盖到棺材上,这才让曹丕觉得自己的心,都开始了抽搐!
他这个弟弟啊,为了曹氏征战了小半辈子,三十五岁的年纪却是已经在外面漂泊了将近二十年,真的可谓是一生征战,满是荣耀。
(根据清朝的刘廷玑所著《在园杂志》记载:曹操赎回蔡文姬之际,曾命曹彰兵临塞北,威胁南匈奴。
《在园杂志》:及曹孟德追念中郎,义敦友道,命曹彰以兵临塞外,胁赎而归。
蔡文姬归汉乃是建安十一年的时候,被曹操从匈奴带回来的,若是《在园杂志》记载的没问题的话,建安十一年的时候,曹彰就应该已经出手过不少次了,或者说他已经在塞外有过些许的成就了。
对于这种推理,作者反倒是非常认可的,陈寿些《三国志》的时候,很是偏向晋朝司马家,还有天下的诸多世家,并且这个人的人品着实有些一般。
任城王曹彰在《三国志》之中的记载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件事,那就是建安二十三年的时候,任城王曹彰动手前往幽州,出现在幽州战场上,作为一路主帅冲锋陷阵,大破乌桓。
但是这却是有问题的,因为曹丕在此之前的记载太模糊了,根本就没有记载,如果说这的就没有独立领军的经验,在汉中大战那么重要的场合之中,曹彰又怎么可能被单独委以重任?
要知道当初的曹氏可是有着众多大将在身的,其他的暂且不说,夏侯家的夏侯元让都还活着呢,五子良将之中的几人也不是调任不出去,为何非要让曹彰这个年纪不到三十的人出手。
而且若是看不起乌桓人,也不至于就将这件事单独列出来啊,毕竟这次记载之中,乌桓的势力可不算多么大,当然了,作者单独觉得这件事情有水分,我说的不是多了,是说少了....
在史书之中,我们还能够看到的几件事,都是有关于曹彰记载的。
曹彰从小就善于射箭、驾车,臂力过人,徒手能与猛兽格斗,不怕危险困难。几次跟随曹操征伐,志向慷慨昂扬。
曹操曾经批评他说:“你不向往读书学习圣贤之道,却好骑马击剑,这都是只能对付一个人的,哪值得珍贵!”督促他学习《诗经》、《尚书》。
曹彰对身边的人说:“大丈夫应当效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大将军,率领十万之众在沙漠上驰骋,驱逐戎狄,建功立业,哪能作博士呢?”
《三国志》: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太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另外,在建安二十一年,曹彰被封为鄢陵候,那个时候封侯不是曹丕的时代,你是亲属,你就可以封侯封王。
曹操的时代,你若是没有足够的功勋,你便无法封为侯爵,不单单如此,他对于自己的儿子要求的更加的高,曹丕,曹植,曹彰,曹宇,包括早起死去的曹冲,在曹操时期封侯,那可是相当困难的。
曹丕就不说了,争夺王位失败了,封侯都和他没有关系,至于曹植,数次代理监国,处理朝廷之事情,被封为临淄侯,那也是在曹植数次跟在曹操的身边征战之后。
赤壁大战,曹操西征等等这种极大规模的战役,还是真动手的那种,曹植最后还混到了临淄侯的爵位,至于曹彰在建安二十一年,他的军功需要的可不会小。
并且史书上也的确是有所记载,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其中的数从征伐能够看得出来,曹彰挺不容易的,毕竟他和曹丕的关系那么好,曹植和曹植麾下的那些人对他恐怕都不会那么的友善!
《三国志》::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时太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太子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从这里绝对能够看得出来,当时太子曹丕和当时的鄢陵候曹彰那是一对儿十足十的好基友,一个真敢说,一个真敢信的那种。
另外对于陈寿恶意去除任城王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许褚的声音雄壮,此时他的雄壮之中还带着些许的沙哑,这一生凄厉的大吼,让这里的气氛再次变得凄厉哀伤了起来。
就连一直强忍着悲伤,不流一滴眼泪的任城王妃孙氏,此时都忍受不住了,一下子就崩溃了。
“送!”众多虎卫军也紧随其后,高声大喝着,“任城王!”
“送!”虎卫军之后,变成了威武百官的大喝,“任城王!”
“送!”最后的最后,就是无数的士卒在大喝,“任城王!”
为任城王曹彰送行的声音此起彼伏,一阵阵高声呼喊的浪潮,响彻了洛阳城!
“起棺!”曹丕取代了曹彰儿子曹楷的身份,直接宣布了起棺!
而负责抬棺的也不单单是曹丕封赏给曹彰的虎贲军,最前面的那个人,赫然是曹丕的嫡长子,平原王曹叡!
这一幕更是让众人心惊胆战,没有想到棺材里这个家伙居然还有这种殊荣!
曹彰那重达数百斤的实木棺材,可以算得上是洛阳城中最好的了!
而曹彰的这场葬礼也可以算得上是这洛阳城中最高的了。
曹丕在不久之前,下发了一份诏书,名字叫做《终制》。
其实各朝各代都有做《终制》的习惯,同时也算是让这满朝的文武知道知道,这个皇帝的性格如何。
而曹丕的《终制》通篇透露着这个信息,抠门,几乎极致的抠门!
“礼,国君即位为椑,椑音扶历反。存不忘亡也。昔尧葬谷林,通树之,禹葬会稽,农不易亩,故葬于山林,则合乎山林。封树之制,非上古也,吾无取焉。
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
骨无痛痒之知,頉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
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
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
季孙以玙璠敛,孔子历级而救之,譬之暴骸中原。
宋公厚葬,君子谓华元、乐莒不臣,以为弃君于恶。汉文帝之不发,霸陵无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树也。
霸陵之完,功在释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是释之忠以利君,明帝爱以害亲也。
忠臣孝子,宜思仲尼、丘明、释之之言,鉴华元、乐莒、明帝之戒,存于所以安君定亲,使魂灵万载无危,斯则贤圣之忠孝矣。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
‘桑、霍为我戒’,不亦明乎?其皇后及贵人以下,不随王之国者,有终没皆葬涧西,前又以表其处矣。
盖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延陵葬子,远在嬴、博,魂而有灵,无不之也,一涧之闲,不足为远。
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
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其以此诏藏之宗庙,副在尚书、秘书、三府。”
这篇《终制》非但没有提倡奢华下葬,没有提倡陪葬和活祭不说,还从头到尾都都在告诉天下百姓,他们日子不好过!
赶紧保护照顾好自己,至于父母兄弟的葬礼墓地,尽量简单,归隐山林也不是一个坏了的选择!
至于汉代的丁忧礼仪,一直在崇尚儒家的曹丕也有所更改!
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也必须离职,这是大汉奉行了足足四百年的丁忧!
但是曹丕提出来的是,於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
这个都不能说是简陋了,这是纯粹的要改变一个习俗和观念啊!
在这种情况下,在曹丕给自己的《终制》都定下来了基调之后,曹丕给了曹彰完全不同的待遇!
下葬之时,朝廷赐他銮辂龙旗、虎贲勇士一百人,仿照汉朝东平王刘苍的旧例!
这简直就是完全超规格了,别说这个时期的人物了,整个大汉也就是他效仿的那位东平王刘苍能够比拟!
东平王刘苍,汉光武大帝刘秀的亲生儿子不说,还是最有才华,最有潜力的那一个,甚至有野史记载他曾经差点成为了大汉皇帝!
汉明帝永平元年为骠骑将军在朝辅政,也是整个大汉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朝廷之中位极人臣辅政的藩王!
不单单如此,每当汉明帝出外巡视时,便由刘苍在京留守,侍卫皇太后,也就是所谓的监国!
这个人一声辅佐了明章两任皇帝,并且深受他们的信任!
在刘苍日后,他得到的待遇,堪称数百年之最了!
从刘苍生病开始,汉章帝迅速派遣名医,小黄门照看疾病,使者的车驾往来不断。
又设置千里驿马,传递消息问候起居情况。
第二年正月亮,帝下诏告诉中傅,封存然后献上刘苍自建垂以来的奏章及所作害、记、赋、颂、七言、别字、歌诗,汇集在一起以便阅览它们。
同时在刘苍去世之后,下葬那更是重中之重了!
章帝派遣大鸿膻持节,五官中郎将副监督丧葬,以及将作使者共六人,命四姓小侯诸国王公主全都到束平奔丧,赐钱前后一亿,布九葛匹。
等到正式下葬时,汉章帝那更是亲自下策说:“建初八年三月己卯。
皇帝说:王宏大显赫,为王室辛勤工作,先帝亲自策命,在前世便已明显。出京城担任藩王辅助国家,蛊尊慈慎彰明德行,遵循礼制而不违背,在百姓中有着好的名望。
上天不善,不报答有上等仁德之人,使我只剩下一个人,日夜孤孤单单,设有终时。如今韶命有司加赐鸾车乘马,龙旗九条飘带,百名虎贲,护送王去。
不是我那惠王,谁能受此恩惠!如王魂魄有灵,保住这恩宠和荣耀。呜呼哀哉。”
(原文是真找不到了,这是东拼瞎凑的翻译版本了,能够看出来,这个待遇很厉害!)
大汉东平王葬礼就已经是这么多年天下葬礼的天花板了,但凡是这个规格的,那绝对是对皇帝和对国家有极大恩惠的!
都也让满朝文武为一个人办事送葬,这种待遇,若非有补天之功的亲信之人,断然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曹丕给他谥号“威王”,送他东平王故事一般的葬礼,都挡不住他的愧疚!
就在曹丕亲自扶棺,平原王曹叡亲自抬着棺木的这种情形之下,任城王曹彰的棺木终于被他们给抬了出来!
就在曹彰的棺材一上洛阳城的街道,整个天空一下子就变得阴暗起来了!
太阳迅速的被遮住,大风也非常快速的吹了起来。
狂风带着呜咽的声音从天空之中,就这么响彻起来了。
“这声音…怎么听着这么像是哭泣?”曹丕等人并不是傻子,这么明显的声音哪里能够听不到的!
一直在队伍里混着的桑干听到了这些呜咽之声,突然脸色大变,整个人都开始了颤抖起来了!
而远处的曹丕,也将贾诩找了过来,询问他这是什么异像!
“回陛下的话,这些呜咽之人,都是给任城王的送丧者!
他们据说都是过去因战乱而死的魂灵,也没有棺椁收殓。
任城王仁慈恩惠,埋葬了这些枯骨。死者在地下有灵,心知感激,所以赞美其恩德。”
贾诩不知道这个解释合不合适,但是这空中的呜咽之声,这突如其来的昏暗,再加上他不久之前得到的消息,他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拾遗记眠七》:“任城王彰,武帝之子也。
少而刚毅,学阴阳纬候之术,诵《六经》、《洪范》之书数千言。
武帝谋伐吴、蜀,问彰取便利行师之决。
王善左右射,学击剑,百步中髭发。时乐浪献虎,文如锦斑,以鉄为槛,枭殷之徒,莫敢轻视。
彰曳虎尾以绕臂,虎弭耳无声。莫不服其神勇。时南越献白象子在帝前,彰手顿其鼻,象伏不动。
文帝鋳万斤钟,置崇华殿,欲徙之,力士百人不能动,彰乃负之而趋。四方闻其神勇,皆寝兵自固。
帝曰:“以王之雄武,吞并巴蜀,如鸱衔腐鼠耳!”彰薨,如汉东平王葬礼。
及丧出,空中闻数百人泣声。送者皆言,昔乱军相伤杀者,皆无棺椁,王之仁惠,收其朽骨,死者欢于地下,精灵知感,故人美王之德。国史撰《任城王旧事》三卷,晋初藏于秘阁。”
这段记载算不得什么正式的记载,毕竟这是出自《拾遗记》,那玩意据说是西晋时期写的小说,但是作者将这个写出来,是因为里面提到了另一本书,《任城王旧事》算得上是正史,其中包括爱妾换马等等记载。
不过这本《任城王旧事》被收录到了晋朝的宫廷,也就是传说中的秘阁之中,说实在的不好说还能找到。
至于这件所谓的历史记载,其实作者如果往往科学的角度来解释的话,说白了也可以理解为那天天气不好,空中传来哭嚎的声音,完全可以理解为风声,再加上任城王曹彰收敛尸骸,主要是想要说这就是任城王曹彰仁义!)
曹丕听着那如同发出来呜咽之声的阵阵阴风狂风,心中也是概慨万千!
曹丕带着曹彰的棺木,一路几乎没有阻挠的来到了下葬的地方!
看着被放进洞穴之中的棺木,便是曹丕这种人,都忍不住满脸都是泪千行!
看着一捧一捧的土覆盖到棺材上,这才让曹丕觉得自己的心,都开始了抽搐!
他这个弟弟啊,为了曹氏征战了小半辈子,三十五岁的年纪却是已经在外面漂泊了将近二十年,真的可谓是一生征战,满是荣耀。
(根据清朝的刘廷玑所著《在园杂志》记载:曹操赎回蔡文姬之际,曾命曹彰兵临塞北,威胁南匈奴。
《在园杂志》:及曹孟德追念中郎,义敦友道,命曹彰以兵临塞外,胁赎而归。
蔡文姬归汉乃是建安十一年的时候,被曹操从匈奴带回来的,若是《在园杂志》记载的没问题的话,建安十一年的时候,曹彰就应该已经出手过不少次了,或者说他已经在塞外有过些许的成就了。
对于这种推理,作者反倒是非常认可的,陈寿些《三国志》的时候,很是偏向晋朝司马家,还有天下的诸多世家,并且这个人的人品着实有些一般。
任城王曹彰在《三国志》之中的记载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件事,那就是建安二十三年的时候,任城王曹彰动手前往幽州,出现在幽州战场上,作为一路主帅冲锋陷阵,大破乌桓。
但是这却是有问题的,因为曹丕在此之前的记载太模糊了,根本就没有记载,如果说这的就没有独立领军的经验,在汉中大战那么重要的场合之中,曹彰又怎么可能被单独委以重任?
要知道当初的曹氏可是有着众多大将在身的,其他的暂且不说,夏侯家的夏侯元让都还活着呢,五子良将之中的几人也不是调任不出去,为何非要让曹彰这个年纪不到三十的人出手。
而且若是看不起乌桓人,也不至于就将这件事单独列出来啊,毕竟这次记载之中,乌桓的势力可不算多么大,当然了,作者单独觉得这件事情有水分,我说的不是多了,是说少了....
在史书之中,我们还能够看到的几件事,都是有关于曹彰记载的。
曹彰从小就善于射箭、驾车,臂力过人,徒手能与猛兽格斗,不怕危险困难。几次跟随曹操征伐,志向慷慨昂扬。
曹操曾经批评他说:“你不向往读书学习圣贤之道,却好骑马击剑,这都是只能对付一个人的,哪值得珍贵!”督促他学习《诗经》、《尚书》。
曹彰对身边的人说:“大丈夫应当效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大将军,率领十万之众在沙漠上驰骋,驱逐戎狄,建功立业,哪能作博士呢?”
《三国志》: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太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另外,在建安二十一年,曹彰被封为鄢陵候,那个时候封侯不是曹丕的时代,你是亲属,你就可以封侯封王。
曹操的时代,你若是没有足够的功勋,你便无法封为侯爵,不单单如此,他对于自己的儿子要求的更加的高,曹丕,曹植,曹彰,曹宇,包括早起死去的曹冲,在曹操时期封侯,那可是相当困难的。
曹丕就不说了,争夺王位失败了,封侯都和他没有关系,至于曹植,数次代理监国,处理朝廷之事情,被封为临淄侯,那也是在曹植数次跟在曹操的身边征战之后。
赤壁大战,曹操西征等等这种极大规模的战役,还是真动手的那种,曹植最后还混到了临淄侯的爵位,至于曹彰在建安二十一年,他的军功需要的可不会小。
并且史书上也的确是有所记载,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其中的数从征伐能够看得出来,曹彰挺不容易的,毕竟他和曹丕的关系那么好,曹植和曹植麾下的那些人对他恐怕都不会那么的友善!
《三国志》::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时太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太子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从这里绝对能够看得出来,当时太子曹丕和当时的鄢陵候曹彰那是一对儿十足十的好基友,一个真敢说,一个真敢信的那种。
另外对于陈寿恶意去除任城王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