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行走大宋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1章 玄中外,更深玄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人已经心灰意冷,投身到影剧院做了编剧一职。

“特奏名”是宋朝独特的录取政策,用来照顾录取老的考生,宋初赵匡胤规定:凡应试十五举以上未被录取的,可不再经过考试,特赐本科出身,这是少见的照顾性质的“破格录取”,名副其实的“恩科”。

宋朝是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时期。虽然录取的名额比前代大大增加,但毕竟僧多粥少,屡试落第、五六十岁还在为功名奔波的仍大有人在。

考虑到这些读书人“易农而学,应书躬策至于历年且老而无所成”,皇帝特许在正榜之外,另发一榜恩赐其功名“与微官使之沾禄而后归”,因老人居多,此榜即被戏称为“老榜”。

老榜录取有着严格的年龄限制,优待对象主要为五六十岁的老年士子,虽然后来各朝应举数屡有变更,但年龄条件基本不变。

而榜上有名、以特恩获得功名的老年士子们就是老榜官。

名登“老榜”并非易事。宋朝规定:达到“四举”、“五举”、“六举”乃至更多举的老年士子才有资格入选。

宋朝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先由各州举行取解试,合格者参加礼部举行的省试,通过后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

这与人们所熟知的明清举人不同,宋朝举人不过是通过州县考试后获准参加省试者的一种临时身份,这些人如果没能通过省、殿试,下次应举仍然需要从州县取解试开始。

因此,“四举”“五举”中就包括一些参加过省试乃至殿试而被黜落的士人,这些人除了年龄上偏老之外,学识方面想来并不差。

老榜官以恩科得出身,名望很难与正榜进士相比。

正榜进士按殿试成绩优劣区分为五等,一甲最优,五甲最次。一甲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仕途前程无量,备受朝廷重视,人人称羡。

与之相比,老榜官虽也依据殿试成绩优劣区分为五等,但是,第一等的前两名(俗称老榜状元和榜眼)也就仅够资格附于正榜最末等的五甲,被授予知县、县尉、主薄等微职,其余四等就更不着边际,任职于州县学,充其量只是蒙朝廷恩赐得到一次“微官沾禄”的机会罢了。

事实上,很多老年士子也把恩榜入仕看作是无奈之举,很少像正榜进士那样炫耀出身。更有一些老榜官着力摆脱此种尴尬处境,再次参加科举考试。

韩清找来这位投身于影剧院的老年士子,特意问了问四果是个怎么回事。

老编撰听完韩清的叙说,想了想就告诉了四果的由来。

原来这四果是摩尼教的别称,摩尼教从唐代时期有国外传入。在唐玄宗开元期间,吐火罗国王曾献一慕阇于中国,获唐室接待。不过,在安史之乱前,该教并未在中华设寺院,史书反而载有对该教之禁令。

据《通史》所载,玄宗不久以摩尼教“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为由,下令国人严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