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大使的“去”“留”之迷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政权达成某种谅解的努力就此告终。从6月中旬到7月中旬,他通过另一个中介人陈铭枢同新政权领导人进行了接触。司徒雷登得悉,陈铭枢将于6月中旬去北京参加新政协筹备委员会的工作,便于5月下旬和6月初同他联系,要他协助向中共领导人转达若干信息。为此,陈铭枢应司徒雷登之邀于6月10日去南京。司徒雷登要陈铭枢向共产党领导人转达五点意见,陈铭枢表示同意。其内容可归纳如下:
(一)美国认为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
(二)对于行将成立的中共控制的政府,美国所特别关心的是这样两个问题:它是确实维护联合国宣言所规定的人权呢,还是采取极权主义或警察国家的通常做法?它是否根据马列主义理论用暴力进行世界革命?若是这样,这种立场应当被认为实际上是向世界其他国家宣战。
(三)中共外交政策的迹象使希望保持美中友好关系的人士感到不安。
(四)在经济关系方面,中共的官方言论似乎妨碍同美国进行贸易。
(五)美国的立场是等着瞧。然而,中共应当体会到他(司徒雷登)和外交使团中其他负责人仍然留在南京这一事实的意义。
司徒雷登对此事是很认真的。他要求大使馆工作人员准备四份很长的文件,由陈铭枢转交中共领导人,以便有助于他们决定对美国的政策。这些文件将中苏条约同中美条约加以对比,谈到中美贸易,并简要地回顾了中美关系的历史。提出这些文件多少是为了表明中美关系对中国多么有利和重要。
6月23日,陈铭枢电告司徒雷登,任务进行顺利。他同毛泽东、周恩来的谈话“完全令人满意”。他还要求司徒雷登推迟回美国,以便他们在南京交换意见。
这次重要的会晤终于在7月9日实现了。次日,陈铭枢交给司徒雷登一份很长的备忘录和两个附件。据陈铭枢说,备忘录是他北京之行的“成果”,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根据同中共领导人的谈话而写成的。陈铭枢进一步称,他的“见解”是与毛泽东的政治经济思想相一致的,将这些意见提供给司徒雷登,是为了协助他“正确地判断”中共的“使命”,以及毛泽东最近几次讲话和几篇文章的精神。
备忘录谈到许多问题,但在中共对外同共产党世界和民主世界的关系上,主要讲两个问题:毛泽东对世界共产主义的贡献;中共对外关系的总概念。
在谈到毛泽东对世界共产主义的贡献时,陈铭枢指出,毛泽东证实通过“从农村推进到城市”来进行革命是可行的,从而对共产主义理论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把毛主义的这个方面称为“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并说甚至斯大林也要求他的同志们研究中共在革命战略上的“杰出发现”。陈认为中共在革命上的成功经验,将对包括苏联在内的其他国家产生影响。
关于中共的对外关系总概念,陈铭枢首先对毛泽东在6月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提出的“一边倒”,即倒向苏联一边的说法作了澄清。这篇文章是为纪念中共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陈说,“一边倒”并不意味着“依靠别人”,而“完全”是属于中共的一条“政治路线”(换言之,它是中共为了自己的目的而独立作出的政治决策)。然后,他对所谓“民族立场”和“政治路线”作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微妙的区分,并希望司徒雷登和美国政府在判断中国今后的行动时注意这种区别。他指出,一些国家因有共同的民族立场而可以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终于同盟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就是证明。但三个同盟国在政治路线上走不到一起。陈又举出华莱士同杜鲁门总统的分歧作为另一个例证。这两个人因具有爱国主义,而在共同的民族立场上联合起来,但在政治路线上互有区别。陈进一步强调,中共的政治路线“总是明确的、正确的和坚定不移的”,并援引毛泽东的话说,“政治上必须严格,经济上可以做生意”。
至于那两个附件,总的说来,第一个附件包含了几位中共领导人对司徒雷登的共同答复,第二个附件是周恩来的个人答复。
在第一个附件中,中共领导人给了司徒雷登一些关于中美关系的特别信息。他们称道司徒雷登曾被日本人拘留4年之久(1941~1945年在北京),还在中国办了几十年的教育。关于今后的中美关系,他们对他寄以“非常重大的希望”。他们希望,美国从此停止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并像罗斯福、史迪威、华莱士那样地制定对华政策。如果美国今后能够如此对待中国,中国也自然会相应地采取友好态度。他们指出,这种关系的建立主要靠司徒雷登回到美国以后的努力。
关于中美建立外交和商务关系的条件,毛泽东在附件中特别要求司徒雷登读一读他6月15日在新政协筹备委员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在这篇讲话中表示,希望在独立和主权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这种关系。他的原话是:“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在这个附件中,也谈到毛泽东在6月30日发表的说明中国“一边倒”的那篇文章。附件解释说,那篇文章“自然是说给党内听的,不能纯粹从政治角度来看”。这个解释似乎是说,毛泽东的文章并非打算向全世界公开宣布他决定完全倒向苏联,而是写给党内看的,因此美国不应过于大惊小怪。对这个解释这里还需要提醒一句,附件并未说明是谁作的解释,因而作解释的人可能是中共领导人,也可能是陈铭枢自己。
在第二个附件中,周恩来个人对司徒雷登送来的那些文件进行了非常广泛的评论。指出,过去美国提供的一切援助都是在一些“小的事情”上,而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才是“重大的”。周没有列举美国在“小的事情”上的援助,而列出了几项“重大的”苏联援助:苏联是第一个同孙中山的国民党建立友好关系的国家;承认中国革命;中日战争期间给中国以物质援助;尊重对中国承担的条约义务。另一方面,周谴责美国对中国犯下了两桩罪行:三十年代向日本出售废铁等物资,又援助蒋介石。
对于司徒雷登,周恩来再次赞扬了司徒雷登在被日本人拘留期间所表现出的“个人品质”。但他又深信,司徒雷登毕竟是美国政府的代表,因而必须执行美国的帝国主义政策。周恩来驳斥了司徒雷登所谓美中贸易对中国更为有利的说法。周恩来引证了两国在1937年与1947年两年内的一些贸易数字来证明贸易的受惠国是美国而不是中国。在发表这些评论之后,周恩来表示,司徒雷登倘若想以私人身份来北京,也许“能够会见一个居于负责地位的人”。
然而,司徒雷登在收到上述信息后,表示不能接受新政权领导人的立场和观点,那些文件使他感到“沮丧”,其中“并未暗示要脱离现行的政治方针,包括同美国的关系在内。而是表现出一种天真的希望,认为中国同西方之间,尽管没有政治关系,但还是能够而且将要建立经济关系。”
司徒雷登北京之行未能获准,又从陈铭枢那里收到虽属重要但“令人泄气”的报告,这时他感到自己已无能为力,无法填平美国同中共之间的鸿沟,也不应再拖延回国的日期了。但是他要离开中国却成了一个难题,引起了使美国政府感到恼火和屈辱的外交事件。
司徒雷登一行原定7月18日离华,但当申请出境许可时,突然遇到困难。南京中共当局要求,为取得出境许可,司徒雷登需要有“某个朋友担保”,同行其他人需要有“铺保”(由当地商号担保离华外国人无债务,未欠税,无未了的民事与刑事纠纷,等等)。这是在司徒雷登临行前数日发生的事。他遂即电告美国国务院,请求指示如何处理。美国国务院的反应很强烈,指示司徒雷登抗议中共当局违反国际惯例和外交豁免的原则。
经过两个多星期才打开僵局,最后采取了折中的解决办法。司徒雷登免除“某个朋友的担保”,并可携带行李和公私邮件离华而不受检查。但同行其他人,仍需要大使馆留下的某个工作人员在出境表格上为其签字作保。司徒雷登一行最后于8月2日离华。司徒雷登谋求同中共和解的努力,以离华而告终。
第(3/3)页
政权达成某种谅解的努力就此告终。从6月中旬到7月中旬,他通过另一个中介人陈铭枢同新政权领导人进行了接触。司徒雷登得悉,陈铭枢将于6月中旬去北京参加新政协筹备委员会的工作,便于5月下旬和6月初同他联系,要他协助向中共领导人转达若干信息。为此,陈铭枢应司徒雷登之邀于6月10日去南京。司徒雷登要陈铭枢向共产党领导人转达五点意见,陈铭枢表示同意。其内容可归纳如下:
(一)美国认为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
(二)对于行将成立的中共控制的政府,美国所特别关心的是这样两个问题:它是确实维护联合国宣言所规定的人权呢,还是采取极权主义或警察国家的通常做法?它是否根据马列主义理论用暴力进行世界革命?若是这样,这种立场应当被认为实际上是向世界其他国家宣战。
(三)中共外交政策的迹象使希望保持美中友好关系的人士感到不安。
(四)在经济关系方面,中共的官方言论似乎妨碍同美国进行贸易。
(五)美国的立场是等着瞧。然而,中共应当体会到他(司徒雷登)和外交使团中其他负责人仍然留在南京这一事实的意义。
司徒雷登对此事是很认真的。他要求大使馆工作人员准备四份很长的文件,由陈铭枢转交中共领导人,以便有助于他们决定对美国的政策。这些文件将中苏条约同中美条约加以对比,谈到中美贸易,并简要地回顾了中美关系的历史。提出这些文件多少是为了表明中美关系对中国多么有利和重要。
6月23日,陈铭枢电告司徒雷登,任务进行顺利。他同毛泽东、周恩来的谈话“完全令人满意”。他还要求司徒雷登推迟回美国,以便他们在南京交换意见。
这次重要的会晤终于在7月9日实现了。次日,陈铭枢交给司徒雷登一份很长的备忘录和两个附件。据陈铭枢说,备忘录是他北京之行的“成果”,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根据同中共领导人的谈话而写成的。陈铭枢进一步称,他的“见解”是与毛泽东的政治经济思想相一致的,将这些意见提供给司徒雷登,是为了协助他“正确地判断”中共的“使命”,以及毛泽东最近几次讲话和几篇文章的精神。
备忘录谈到许多问题,但在中共对外同共产党世界和民主世界的关系上,主要讲两个问题:毛泽东对世界共产主义的贡献;中共对外关系的总概念。
在谈到毛泽东对世界共产主义的贡献时,陈铭枢指出,毛泽东证实通过“从农村推进到城市”来进行革命是可行的,从而对共产主义理论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把毛主义的这个方面称为“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并说甚至斯大林也要求他的同志们研究中共在革命战略上的“杰出发现”。陈认为中共在革命上的成功经验,将对包括苏联在内的其他国家产生影响。
关于中共的对外关系总概念,陈铭枢首先对毛泽东在6月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提出的“一边倒”,即倒向苏联一边的说法作了澄清。这篇文章是为纪念中共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陈说,“一边倒”并不意味着“依靠别人”,而“完全”是属于中共的一条“政治路线”(换言之,它是中共为了自己的目的而独立作出的政治决策)。然后,他对所谓“民族立场”和“政治路线”作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微妙的区分,并希望司徒雷登和美国政府在判断中国今后的行动时注意这种区别。他指出,一些国家因有共同的民族立场而可以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终于同盟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就是证明。但三个同盟国在政治路线上走不到一起。陈又举出华莱士同杜鲁门总统的分歧作为另一个例证。这两个人因具有爱国主义,而在共同的民族立场上联合起来,但在政治路线上互有区别。陈进一步强调,中共的政治路线“总是明确的、正确的和坚定不移的”,并援引毛泽东的话说,“政治上必须严格,经济上可以做生意”。
至于那两个附件,总的说来,第一个附件包含了几位中共领导人对司徒雷登的共同答复,第二个附件是周恩来的个人答复。
在第一个附件中,中共领导人给了司徒雷登一些关于中美关系的特别信息。他们称道司徒雷登曾被日本人拘留4年之久(1941~1945年在北京),还在中国办了几十年的教育。关于今后的中美关系,他们对他寄以“非常重大的希望”。他们希望,美国从此停止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并像罗斯福、史迪威、华莱士那样地制定对华政策。如果美国今后能够如此对待中国,中国也自然会相应地采取友好态度。他们指出,这种关系的建立主要靠司徒雷登回到美国以后的努力。
关于中美建立外交和商务关系的条件,毛泽东在附件中特别要求司徒雷登读一读他6月15日在新政协筹备委员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在这篇讲话中表示,希望在独立和主权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这种关系。他的原话是:“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在这个附件中,也谈到毛泽东在6月30日发表的说明中国“一边倒”的那篇文章。附件解释说,那篇文章“自然是说给党内听的,不能纯粹从政治角度来看”。这个解释似乎是说,毛泽东的文章并非打算向全世界公开宣布他决定完全倒向苏联,而是写给党内看的,因此美国不应过于大惊小怪。对这个解释这里还需要提醒一句,附件并未说明是谁作的解释,因而作解释的人可能是中共领导人,也可能是陈铭枢自己。
在第二个附件中,周恩来个人对司徒雷登送来的那些文件进行了非常广泛的评论。指出,过去美国提供的一切援助都是在一些“小的事情”上,而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才是“重大的”。周没有列举美国在“小的事情”上的援助,而列出了几项“重大的”苏联援助:苏联是第一个同孙中山的国民党建立友好关系的国家;承认中国革命;中日战争期间给中国以物质援助;尊重对中国承担的条约义务。另一方面,周谴责美国对中国犯下了两桩罪行:三十年代向日本出售废铁等物资,又援助蒋介石。
对于司徒雷登,周恩来再次赞扬了司徒雷登在被日本人拘留期间所表现出的“个人品质”。但他又深信,司徒雷登毕竟是美国政府的代表,因而必须执行美国的帝国主义政策。周恩来驳斥了司徒雷登所谓美中贸易对中国更为有利的说法。周恩来引证了两国在1937年与1947年两年内的一些贸易数字来证明贸易的受惠国是美国而不是中国。在发表这些评论之后,周恩来表示,司徒雷登倘若想以私人身份来北京,也许“能够会见一个居于负责地位的人”。
然而,司徒雷登在收到上述信息后,表示不能接受新政权领导人的立场和观点,那些文件使他感到“沮丧”,其中“并未暗示要脱离现行的政治方针,包括同美国的关系在内。而是表现出一种天真的希望,认为中国同西方之间,尽管没有政治关系,但还是能够而且将要建立经济关系。”
司徒雷登北京之行未能获准,又从陈铭枢那里收到虽属重要但“令人泄气”的报告,这时他感到自己已无能为力,无法填平美国同中共之间的鸿沟,也不应再拖延回国的日期了。但是他要离开中国却成了一个难题,引起了使美国政府感到恼火和屈辱的外交事件。
司徒雷登一行原定7月18日离华,但当申请出境许可时,突然遇到困难。南京中共当局要求,为取得出境许可,司徒雷登需要有“某个朋友担保”,同行其他人需要有“铺保”(由当地商号担保离华外国人无债务,未欠税,无未了的民事与刑事纠纷,等等)。这是在司徒雷登临行前数日发生的事。他遂即电告美国国务院,请求指示如何处理。美国国务院的反应很强烈,指示司徒雷登抗议中共当局违反国际惯例和外交豁免的原则。
经过两个多星期才打开僵局,最后采取了折中的解决办法。司徒雷登免除“某个朋友的担保”,并可携带行李和公私邮件离华而不受检查。但同行其他人,仍需要大使馆留下的某个工作人员在出境表格上为其签字作保。司徒雷登一行最后于8月2日离华。司徒雷登谋求同中共和解的努力,以离华而告终。